2010年7月31日 星期六

830瘋狂的天使

小孩子是上帝派來教我們父母成長的。
修養好不好,沈不沈穩,還沒當父母之前,很難知道自己的極限。

2010年7月27日 星期二

829南投聚餐


朋友邀請聚餐,說是辦桌,我想起曾經參加過當兵朋友家辦的聚餐,直覺像是辦個四五桌酬神之類的場合,電話聯絡中我還請朋友幫我留意位置要和他一起坐,他說和他爸爸坐在一起,我沒聽懂。一到現場,看到只有一桌,才驚覺受寵若驚。被邀請的只有我們幾個好朋友,有人的姊姊、媽媽好像沒有位置了,帶了一家三口,真是不好意思。原來這是家家戶戶都有的酬謝城隍爺,很多人家的騎樓都擺著一桌,說是酬神的氣氛,倒不如說是團聚的氣氛,真的是受寵若驚。
一開始只是和朋友熟識,互相扶持,互相鼓勵,於是我們逐漸地通過各自的目標並邁向我們各自的下一個目標。後來因為工作的緣故熟識他姊姊,因此也跟著叫姊姊。最後認識朋友的父親,也有一個極短暫的共事經歷。長輩從商經驗豐富,提醒我們晚輩許多事,建築人思維浪漫,理想化,對於商業總是神經不夠敏感。並不是要變成市儈的商人,但是江湖行走,多少總是該懂,不然,花大成本買智慧經驗也是無可奈何。
不過,意外的是,今晚一番對話。似乎解開一個這幾個月前沒有想通的疑惑。黃昏來時,風大雨大,回程風平浪靜,倒是一個意外收穫。

PS:林媽媽的大麵,炒的真好吃!

2010年7月23日 星期五

828閱讀

書櫃裡,書不算少。不過,裡面的書通常只有剛買回來的時候會翻閱一兩次,甚至有的還沒看過書局的紙袋還沒開封,那是預備留給無聊時候消磨用而購買的偵探懸疑小說,幾次經驗之後,就不再因為這樣的原因購買。生活總是被忙碌充斥著,近來我也暗自慶幸,曾經在高三的時候,明明大學聯考逼近,卻一頭熱地把一整箱倪匡科幻小說看完。
高中階段,購書傾向於純文學類。高三開始傾向時間管理、勵志。大概跟聯考脫不了關係,巨大的壓力通常加速我們面對人生實態也加速我們處理事務的成熟。大學階段,大約是以建築為核心,雜誌、論述、旅遊記事。除此以外,還有幾本書是母親遺留給我的。那些當時看不懂或覺得無趣的,如今讀起來,心會跟著揪痛。出社會買書則大約是功能性及雜誌居多,但數量上顯然少許多。
從商業類,到勵志類,一本一本安靜看過,除了好朋友邀約逛遊、下場打球、吃飯敘舊,所有的時間大約花在書櫃,沒有目的的閱讀讓我感到愉快,那是學生時代躲在書店或圖書館看課外讀物的閒適,不為課業,不為考試,純粹為想探尋。像當年蹺課的高中生,穿過體育場天橋,到山洞裡探險。
閱讀的習慣受我母親影響很多,事實上受影響的還有父親,父親只愛看旅遊書和佛經,我常沒大沒小的覺得父親沒有文學深度,父親言談偶爾引經據典,自己覺得驚奇,不過仔細注意,大約出自大藏經、楞言經。小時候的書寫,常會請母親批改給意見。國中母親規定每天要閱讀古文並試答閱讀測驗,並由母親批改。當時視為苦差事,在好幾年後的高中,忽然發現那些苦事累積出口語能力,幫助思想事物。閱讀除了過去為考試,為工作。現在也是一種帶著愉快的偏好

這個長假,將書櫃裡的書籍重新瀏覽過,瀏覽看過的書,經常有不同的感受,每本書因為購買時間、因為購買理由,當時購買的處境或心境,幾乎都有一個特定的歷史場景。那讀書的感受像是回到過去的場景。像是再次瀏覽自己的人生,和自己對話。
最近看到蔣勳的「今宵醉醒何處」,這是山水三書的最後一本,前兩本「萍水相逢」及「大度山」是母親購買的,這一本是自己在書店買來的。以前很不喜歡看「給阿吉的信」那一段自言自語,最近卻發現自己開始自言自語。多年後再讀這本書,這幾篇卻讓我流連再三。

827做家事

一日之計始於勞動,我喜歡在一天的行程開始之前作一點家事。
洗衣服,洗碗,燒開水,倒垃圾,作資源回收,整理廚餘都是不錯的選擇。天氣炎熱,流汗是必然的,洗把臉沖個澡之後,精神格外清爽。
以前父母寵我,結婚後妻子寵我,幾乎是不做家事的。不過,最近主動作了些家事。開始作了才覺得其實加是不難,也不複雜。家事本身很單純,大概是上班族所謂的低階工作,一再反覆。以前我曾經很討厭做家事,覺得浪費時間,如今卻覺得日子過的很踏實。
早上用家事喚醒精神,中午煮碗麵燙個地瓜葉,下午體育課,黃昏全家相聚,洗完小孩幼稚園的餐具後,在書房陪小孩塗鴉、看書。
那乾淨的碗盤,乾淨的衣服,隨時足夠的熟開水,整潔的流理台,這些是家庭生活安穩愉悅的基礎。紊亂失序很難累積出美好的生活品質。這樣的家事勞動沒有威風喧嘩的風采,卻有簡單紮實的甘甜。
洗好衣服晾上衣架,喝杯水,於是可以開始一天的行程。

2010年7月22日 星期四

826溺愛

在浴室的一場爭執裡,我開始反省一件事情,我可能溺愛了自己的寶貝。
先洗頭還是先洗身體,自己洗腳ㄚ子還是爸爸洗腳ㄚ子,沐浴乳押一下還是押兩下,爸爸吹頭髮還是媽媽吹頭髮,可以大小聲的爭點無所不在。
瀏覽我的書架,時間管理、生涯規劃、建築設計、室內裝潢、金融理財、自我激勵的讀物應有盡有。每個進來我書房的朋友開口第一句話幾乎都是說:「哇!你的書好多喔。」可是,唯獨缺少親子教養的讀本,引導我以正確的觀念,和小孩互動。
其實不是沒有買過,我是依賴閱讀的人,所有知識的吸收,能力的培養,我相當仰賴閱讀,從經驗分享者汲取智慧轉用在自己的圖紙、考卷、球場。小孩還在肚子理的時候,我就買了許多教養書本閱讀。小時候小孩沒有什麼意見,媽媽帶的也很好,於是我也逐漸疏忽。於是本來有很多本教養書的書櫃,被都市計畫、建築、地景設計的書籍給淹沒了。於是我安心的南下進攻下一個專業城池,當我拔營回城的時候。小朋友跑跑跳跳,能言善道,我失去了一年六個月的童年相伴的時光。這也或許是我潛意識裡希望疼愛女兒的彌補情緒。
「我不喜歡爸爸,我不要爸爸!」小女兒一把鼻涕一把眼淚哭著。
洗澡過程的不順利,我明明很生氣,但是這忤逆的兩句話卻讓我很深的傷心很深的愧疚,在台南一年半的異地距離的愧疚好像很容易跟他的情緒牽扯。小孩子什麼都不懂,傷人的話說的很自然也很真誠。
我們之間的確是有距離的,即使那個一年半我幾乎每週末回家團聚。但那在小孩的定位中總是一個特殊日子,而不適日常生活。我總是盡量忽略或是不強調這樣的距離或事實,避免這樣先入為主的態度,會使我們距離越來越遠。如果老婆沒有惡意而不小心講到:「他最聽我的話之類的。」我也會迅速提醒:「Don’t emphasize it!」避免小孩觀望父母態度,而居間挑撥親情的傾向。

回想高三為了買機車和父親冷戰三個月,後來父親點頭允許,還有童年幾乎不曾做過家事,或許根本上我也是一個被溺愛的小孩。我很慶幸我和父親的距離沒有越來越遠,我知道我很愛他,每個禮拜至少找一天沒有其他人只有我們父子兩人促膝常談,無論是談論我的生涯規劃,他的身體健康,弟弟們工作上的打算,或者只是鄰居或親戚的八卦。父親究竟作了哪些事情,讓曾經離經叛道的自己,在三十多歲的時候還會常在父親的身邊圍繞,偶爾深情握手擁抱。還有沒有其他原因,我不確定。但我一直相信自己沒有誤入歧途是「父親很愛我」的這種感覺一直確定在我的意識中。讓幾個關鍵時點我寧願變的很「膽小」,不想美好的家庭溫馨節外生枝。

在浴室和女兒的爭執中,最後在我的強硬態度中,滿身大汗地完成洗澡的大工程。雖然有不尊重人權的不安,邊大哭邊洗頭的過程,像是監獄電影裡的場景。
小孩和媽媽就寢熄燈後,回到工作室,從書櫃裡翻到一本很久以前買的書,「叫不動,不催不趕,養出主動小孩」,最近先看這本書,其他書單裡的書本順延。平靜尊重,理性對待,希望自己可以在親子互動上也一同進步。
還是會繼續努力追求自己的理想,千方百計。但絕對不讓家庭美好在自我競逐戰爭中被犧牲。

2010年7月20日 星期二

825情緒化

不管動機、對錯、有無道理,帶著負面情緒的說話很讓人討厭。
怎樣帶著負面情緒的說話讓人討厭呢?就是皺著眉頭,眼神帶著不悅,語氣不耐煩的說話。說真的,遇到這種情形,我最想做事情的是離開這個場合,不管這個人說話的內容重不重要,有沒有道理。
面對越是煩人的事情,如果一下子就陷入很煩的心境,動作、說話也會開始跟著惹人厭。因為說話的人地表情顯露出「厭惡」。聽話的人幾乎無法判斷「厭惡」是針對事情還是針對對話者。因為「厭惡」情緒已經透過肢體語言向四周散發出去,宛如身上有異臭,讓人避之唯恐不及。
心理上厭惡的情緒可能在所難免,但如果要和其他人對話,在外表上一定要掩飾,一定要理性地針對爭論點或客觀事情說話,要鬆開眉頭,要緩和眼神。
這不是隱藏情緒的虛偽,不真誠。
這是將不雅觀部分修飾的禮貌,跟我們出門不會只穿一條內褲出門是一樣的道理。

824鬆手

再也沒有理由南下,千里迢迢去看你。雖然原本還有一些剩餘的時額,可以期待開花結果。可我是一個孤傲的旅人,其實早已啟程下一個奔波。你會是我心中的遺憾,我也將接受這一個遺憾存在。鎖在心頭不再說出口。靜靜等待沙漏的砂粒流失殆盡。
拔扯最後一根營釘,南部不再有我必須抵達的理由。一年前。我想的很美,想得很遠,不過,一年過去了,故事從來沒有按照想像的劇本進行。於是,從你書桌上的筆筒,將我留下的工程筆取回,放進自己的左胸口袋,從此以後,只有出差勤務,會再南下。會蜻蜓點水,不會流連忘返。即使再次出現府城,手上抓帶紙筆,但那紙筆不是為了聆聽,而是為了說話。

2010年7月19日 星期一

823意見衝突

網路上有一篇做人做事的文章,關於「不批評、不責備、不抱怨」,這是卡內基人際關係準則當中的第一條。我有點不同的看法。
我是認同「不批評、不責備、不抱怨」這樣的態度。不過我認為,重點在於更深層的「尊重、信任、建設性、不情緒化」的態度。而這是需要自我要求的。
批評、責備、抱怨,這樣的行為通常發生在,最常出現的場合除了是職場以外,夫妻之間、親子之間其實更嚴重也更頻繁。其實職場上因為有位階、權屬及職場倫理的關係,同時事情對錯比較有工作上的常規或習慣作為對錯準據。批評、責備、抱怨這樣的行為可能還會稍微控制,可能有但相對上不是最多或最嚴重,但是夫妻之間地位平行,或是我們擔任父母的人沒有社會制約的約束力,反而容易有這些毛病。

批評、責備、抱怨,這樣的行為通常基於幾個理由:
我們不認同另一個人的行為。我們希望他改變他的行為。或是我們沒辦法改變他的行為之後的宣洩。
對方做出讓我們不高興而想要責備的行為和我們期待他應該怎樣作的想法,可以視為一個「不同意見的衝突」。其實更有智慧的面對這個衝突,才是提高EQ的核心行為。而不是實際上「不批評、不責備、不抱怨」的外顯行為的落實。因為「不批評、不責備、不抱怨」經常是被視為「消極的回應」。就像是「用腳投票一樣」。

依據我個人淺薄的經驗,意見衝突的情形大多有以下兩種:
「我對,你錯。」
「我對,你和我不一樣。」
我沒有列出「我錯,你對。」「我錯,你也錯」的情形是基於一個正常的理性的人,比較不會以自己不確定對錯或故意以錯誤的做事方法或態度來「強硬地」要求別人。所以只提列這兩種情形。
我們確定自己作事的方法是正確的情況下,被我們所要求的人做事無論方法或過程或結果是錯誤或是和我們期待的不一樣。如果我們基於信任他「他的做事方法雖然錯誤,但他可能是基於想嘗試更有效率的作法,但是不小心作錯了。」或是我們尊重他「他的作法我沒有嘗試過,我不確定對不對,但確實並不是我心目中作正確的一個作法。」而我們相信他並給他機會嘗試。通常具備這樣的尊重和信任的情況下,其實互動上不會更糟糕。同時基於「尊重」和「信任」之下,批評、責備、抱怨其實不會惡化彼此互動,反而有建設性或親切感或信賴感。
我也認為:批評、責備、抱怨。是貼近人性,也是需要的。

我沒辦法接受一個上司或老師從不批評指正我,然後忽然否定原本我執行的工作或將我的成績打不及格。
我也沒辦法接受一位上司或老師從不責備我,有一天讓我的錯誤習慣釀成或讓他暴怒的大錯,如果他一直和我沒有溝通拖勾之下。
如果一個好朋友、前輩或我心中的智者對周遭的事物有抱怨。我覺得那很真實、很真誠、很人性,同時也不會影響我心裡對這個人的評價。

我們都期待別人給我們批評、責備、抱怨。讓我們檢討,讓我們成長,為什麼我們知道了別人可以改進的地方卻不分享、不告知、不提醒?這不算自私嗎?
其實我們應該給,我們應該批評、應該責備、應該抱怨。但是建設性而且理性不情緒化。

如果「不批評、不責備、不抱怨」。我們都會變成沒有聲音的人,或是不願意表達意見的人。希望改善的或需要改善的事物永遠沒有辦法貼近人們的期待。法令不會調整修改,制度不會漸趨完善,錯誤的作法或結果不斷累積,如果我們只是「不批評、不責備、不抱怨」。
我認為所謂的「左腦運動法」,「數一數房間有幾種顏色」都只是在轉移自己的注意力,沒有從根本的態度上作調整。換句話說,隨著衝突的「大小」也會影響要「左腦運動」的可能。方法再多,永遠不夠用。事情發生的時候,我們也不會想到用左腦來想事情的,因為我們根本不知道我們用哪一個腦在想事情的,就像我們不知道緊急煞車的時候因為方向盤的角度不同下,左輪還是右輪煞車各自需要多少力氣,我們其實只有踩煞車而已。真正的關鍵,我個人認為「尊重、信任、建設性、不情緒化」的態度或說是一種習慣或個性上建立起來。

其實「正面思考」這句話很籠統。
怎樣才算正面思考?為公司業績主管責怪作錯事的員工,可能追根究底也是主管正面思考的結果。如果基於「尊重、信任、建設性、不情緒化」的前提下批評責備,也許反而對公司業績更有助益,而且也不會鄉愿。當然這可能只是我自己的措辭習慣。

故事中愛打麻將的太太的劇情我覺得比較戲劇化。
如果我的太太愛打麻將的話。我會說:
「親愛的,你知道我們家境不好,我們一向手頭很緊,我希望你可以不要打麻將,我覺得那很花錢經常熬夜對身體也不好,如果我們有多一點的時間可以陪陪小孩,或是小孩補習的時候我們可以去逛逛夜市,我覺得這樣很好,如果你真的很想玩,不然玩電腦的麻將遊戲,也別花太多在上面。」
理性分析優缺點,感性呼喚。我認為比貿然的「不批評、不責備、不抱怨」還要具有建設性。不然哪一天他誤以為我們放棄溝通,進入「賭徒的堅持」在夫妻互動中對賭下大注,我認為反而得不償失。

我認同「不批評、不責備、不抱怨」背後的精神,和關鍵的態度。但如果只是相信「不批評、不責備、不抱怨」這些表面上的作法。一方面我覺得比較可惜,另一方面就事論事,若真想「把事做好」或「把事作對」也會有比較多的挫折感。



我的核心思想是,為了自己的理性想法(把事作對、把事做好、理想、夢想~等等),不應該過度小心規避「衝突」。只是要小心,要理性,要體貼,要信任別人的能力,要相信別人的動機。

2010年7月15日 星期四

822小蝸牛



彰化高中有一個營隊叫小蝸牛。十幾年前我是其中一個成員。一直到今天還有一個當年我輔導班級的學弟和我有聯絡,那個暑假我準備上大一他準備上高二,
上大學後,大家說好要經常聚會碰面,因為文化遠,建築系功課重,只參加一個暑假的活動,帶帶學弟自修,算一個營隊活動,後來因為嘉友會的參加,反而是小蝸牛沒再參加。當時學長邀約,我心裡總想,等手邊工作告一段落,我會回去看看大家的,一轉眼,時間空出來,也稍微悠閒一點了,時間也過了十三年了。我的同學都結婚生子。忙碌於工作了。

在臉書上遇到小蝸牛今年的隊長,也許是客套也許只是出於寒暄,他發邀請函給我,我很認真的七點半到校,呵呵,我想我太入戲了,像是完全回到十三年前的場景,一個很認真的小男孩。走進了學校,覺得學校變小了,綠意盎然,當年光禿禿的中間大草皮,被濃綠掩蓋,牆壁上的小蝸牛還是顯眼,那是當年留級之後,心裡面拼大學聯考的精神象徵。

學弟各忙各的,似乎也有點尷尬,不知道怎樣安排突如其來的學長,同學在演練今天活動需要的動作,值星官的嚴肅冷酷,我還記得,我曾經在後來的社團活動裡扮演值星官,當時我也是很入戲很嚴肅。「學長,要不要吃早餐。」學弟很客氣,我心裡很溫馨,我想我的確來的不是太恰當。「你們先忙吧。」學校散步繞兩圈以後,我就先行離去。雖然有點尷尬,不過沒關係,我不是來讓你們知道我是學長,給你們增加壓力的,我是在尋找我的回憶,兌現十三年前我對自己說:「手邊工作告一段落,我會回去看看大家的。」

有些對別人承諾有消滅時效,有些對自己的心裡承諾卻沒有,那已經不是我的場所,不是我的領域,站在旁觀者的立場,除了那兩箱運動飲料消暑以外,我能作的是心裡面跟你們加油,祝福你們表現得很好!我很高興那個大學聯考放榜之後的暑假,我在小蝸牛裡揮灑我的汗水,分享我的努力心境。

821賞味期限

大約一個上午的時間,清理了冰箱。
開始煮飯自己料理午餐之後,才開始使用冰箱。也才發現,冰箱很小。
嚴格說來不是冰箱小,而是冰箱放了很多東西,花了一個上午的時間,將過期的食物到在鐵鍋整理在倒到社區的廚餘桶。將冰箱清過之後,光是要到廚餘桶的食物竟然有三個鐵鍋之多。從五年前去日本買的巧克力、小琉球的零食,去參觀蜜蜂生態而買的花粉,玉米罐,林林總總的。最後將食物未過期的擺得明顯一點,才不會忘記吃。還有四瓶草莓醬,一瓶未開封,一瓶2006,一瓶2008,另一瓶2010,於是將兩瓶過期的丟掉。清過之後,三門的冰箱,空間又變大了,剩下的包裝盒放再回收紙箱,明天在丟吧。
看來這幾天的食物有著落了,加上上次去金門買的馬家麵線,看來這兩個禮拜不用上超市,先將冰箱裡面的食物吃完再說。

我們是因為有很多東西才開始需要收納空間,還是因為有收納空間才開始收藏雜物呢?樓梯下的空間,請木工師父釘了一個收納櫃,不少東西進去了以後就忘記了,原來我需要的不是收納櫃,而是展示櫃,一目了然,容易記得什麼東西要在賞味期限內品嚐,什麼東西可以在需要的時候使用。

一目了然的凌亂,是提醒自己趕快工作的訊號。
粉飾太平的乾淨整齊,下一次緊張,就是某一個催促訊號的兵荒馬亂!

原來我桌面上的凌亂是必要。一張下個禮拜要上課用的大圖,一本看到一半的書籍,一個明天要趕進度的段落。因為凌亂,因為處於作業中,隨時隨地可以加畫一筆。
要提醒自己的是,人生也有賞味期限珍惜眼前時光,專心生活。

2010年7月14日 星期三

820辦桌



經常和朋友吃飯,倒是好久沒有和爸爸奶奶一起吃飯,總是便當,或是外食,經過老婆的提醒,買了幾份鐵板燒,帶回家「辦桌」。還蠻不錯的。

吃飽以後,小朋友拿出完全是學小老師教學的那一套,開始把所有人當作了小朋友,她扮演老師,教我們帶動唱!

要常來找爺爺和阿祖,就不會越來越不熟。家人,還是要經常在一起比較好。

819南投球場


和彰化球場相比,南投球場球道窄,草皮硬,比較困難,也比較向真實的人生。
球場風景宜人,但真實處境是,美麗的風景的光影是來自很烈焰的太陽。優美的草皮是要走很多路留很多汗。
小白球不像籃球一樣喧鬧,是自己和自己的激烈征戰。
我沒有打算成為執業選手,所以沒有激烈的必要。
而真實世界呢?
我有沒有找到心中的假設球徑,找到自己的甜蜜點,找到自己的揮杆曲線?
139杆,這是第一次記錄,不過也不太實際。因為OB到樹林的時候,朋友叫我移動球位到花仔處擊球。謝謝囉!不過真實世界沒有這樣的優待呢。

818熱情最初的樣子







前幾天,英文翻譯的衝動,是來自今天要講的這件事。
Michael從澳洲回台灣,待個幾天後,預定搬到倫敦,他存了一些錢,大約足夠半年的生活費,打算先到倫敦,然後開始找建築設計事務所工作。
很開心他記得我,而且在台中的聚會邀請我聆聽他的分享及一些計劃。
當天是忙碌的一天,上午打球,下午和一位前輩談一些工作上的事,所以當天聚會所算遲到了一下,覺得很抱歉。因為遲到,他也重講了一部份,很感謝他的體貼。

這是個學校的案子,在事務所氣氛詭譎之下,他主動爭取這個專案的負責,公司讓他搭配一個繪圖前輩和一個建築師前輩之類的。因為他的勇敢主動,這個案子讓他充分地作設計,也充分接觸了實務的工作。這是和學校的天馬行空完全兩碼子的事情。
幾個朋友都給了些不錯的建議,在旁聆聽,我好像是經歷一場建築設計熱情的洗禮。

回程的時候,大腦還在轉著,從照後鏡看到E,才想起忘了跟還站在街口的E道別,謝謝你邀請我聆聽你的建築設計分享。
Michael我內心誠摯地祝福你
展翅高飛 一帆風順!

817鉛筆延長器



最近的書寫塗鴉工具偏好鉛筆,削開了三枝新的鉛筆,一下子變短。以前的話不順手立刻丟掉是可能的,不過最近想節省一點,開始尋找鉛筆延長器之類的東西,我想這種產品一定是有的,上網尋找Faber的竟然一支六千多元,嘖嘖。
皇天不負苦心人,找到一組,開心的不得了,趕快秀一下。
前幾天與到一個老師,他看我這樣寫字,很羨慕的問我去哪裡買的。他說他看過一組六千多元的,買不下手,阿!果然是同道中人!後來再次遇到他,他說成品賣完了。本想說送一支給老師,不過有覺得這樣很奇怪,話到嘴邊就又收回去。

看到本來會被我丟掉的短鉛筆又繼續留任,感到高興。

2010年7月12日 星期一

816閒置空間再利用


最近網友從澳洲回來,分享他工作上的成果,然後即將在出發倫敦找工作,前往更寬廣的建築設計舞台,受到他的鼓舞,翻翻英文。
網路上剛好有一些文字是我感興趣的,是一篇講稿,同時有演講的影片,花了兩天的時間,斷斷續續地,看過一次影片,然後將講稿翻出來,一方面是練習一下語言,一方面這是我感興趣的內容,都市規劃相關的演講。

翻完之後,花了不少時間,不過翻完在看過影片之後,覺得內容大致瞭解八成以上。自我感覺良好。以前念研究所的時候,重要文獻大概這樣收集資料,當時有一個資料袋的原文影印及其翻譯。同學開玩笑,學長也半開開玩笑,說,我們是讀都市計畫研究所,不是讀英文研究所。後來這些資料另外一個同門師兄的研究需要,於是送出去。雖然沒有完成學業,我始終告訴自己,那有累積的事物絕對適值得的,不管別人懂不懂,不管能不能被量化或被標籤。我們儘量試著充實自己,不過每個人的路和命都不同。學著接受完美的一半和不完美的一半,人生,就完整了。

原文和譯文貼在下面和大家分享。影片位址如下:
http://www.ted.com/talks/ellen_dunham_jones_retrofitting_suburbia.html?utm_source=newsletter_weekly_2010-07-06

講稿本文
We've had ... In the last 50 years, we've been building the suburbs with a lot of unintended consequences. And I'm going to talk about some of those consequences and just present a whole bunch of really interesting projects that I think give us tremendous reasons to be really optimistic that the big design and development project of the next 50 years is going to be retrofitting suburbia. So whether it's redeveloping dying malls or reinhabiting dead big box stores or reconstructing wetlands out of parking lots, I think the fact is, the growing number of empty and under-performing, especially, retail sites throughout suburbia gives us actually a tremendous opportunity to take our least-sustainable landscapes right now and convert them into more sustainable places. And in the process, what that allows us to do is to redirect a lot more of our growth back into existing communities that could use a boost, and have the infrastructure in place, instead of continuing to tear down trees and to tear up the green space out at the edges.

So why is this important? I think there are any number of reasons. And I'm just going to not get into detail, but mention a few. Just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climate change, the average urban dweller in the U.S. has about one-third the carbon footprint of the average suburban dweller, mostly because suburbanites drive a lot more, and living in detached buildings, you have that much more exterior surface to leak energy out of. So strictly from a climate change perspective, the cities are already relatively green. The big opportunity to reduce greenhouse gas emissions is actually in urbanizing the suburbs. All that driving that we've been doing out in the suburbs, we have doubled the amount of miles we drive. It's increased our dependence on foreign oil despite the gains in fuel efficiency. We're just driving so much more, we haven't been able to keep up technologically.

Public health is another reason to consider retrofitting. Researchers at the CDC and other places have increasingly been linking suburban development patterns with sedentary lifestyles. And those have been linked then with the rather alarming growing rates of obesity, shown in these maps here, and that obesity has also been triggering great increases in heart disease and diabetes to the point where, today, a child born today, has a one-in-three chance of developing diabetes. And that rate has been escalating at the same rate as children not walking to school anymore, again, because of our development patterns.

And then there's finally -- there's the affordability question. I mean, how affordable is it to continue to live in suburbia with rising gas prices? Suburban expansion to cheap land, for the last 50 years -- you know the cheap land out on the edge -- has helped generations of families enjoy the American dream. But increasingly, the savings promised by drive-til-you-qualify affordability -- which is basically our model -- those savings are wiped out when you consider the transportation costs. For instance, here in Atlanta, about half of households make between 20,000 and 50,000 a year. And they are spending 29 percent of their income on housing and 32 percent on transportation. I mean, that's 2005 figures. That's before we got up to the four bucks a gallon. You know, none of us really tend to do the math on our transportation costs. And they're not going down any time soon.

Whether you love suburbia's leafy privacy or you hate its soulless commercial strips, there are reasons why it's important to retrofit. But is it practical? I think it is. June Williamson and I have been researching this topic for over a decade. And we've found over 80 varied projects. But that they're really all market driven. What's driving the market in particular: Number one is major demographic shifts. We all tend to think of suburbia as this very family focused place. But that's really not the case anymore. Since 2000, already two-thirds of households in suburbia did not have kids in them. We just haven't caught up with the realities of this. The reasons for this have a lot to with the dominance of the two big demographic groups right now, the Baby Boomers retiring, and then there's a gap, Generation X, which is a small generation. They're still having kids. But Generation Y hasn't even started hitting child rearing age. They're the other big generation.

So as a result of that, demographers predict that through 2025, 75 to 85 percent of new households will not have kids in them. And the market research, consumer research, of asking the Boomers and Gen Y what it is they would like, what they would like to live in, tells us there is going to be a huge demand -- and we're already seeing it -- for more urban lifestyles within suburbia. That basically the Boomers want to be able to age in place, and Gen Y would like to live an urban lifestyle, but most of their jobs will continue to be out in suburbia.

The other big dynamic of change is the sheer performance of underperforming asphalt. Now I keep thinking this would be a great name for an indie rock band. But developers generally use it to refer to underused parking lots. And suburbia is full of them. When the postwar suburbs were first built out on the cheap land away from downtown, it made sense to just build surface parking lots. But those sites have now been leapfrogged and leapfrogged again, as we've just continued to sprawl. And they now have a relatively central location. They no longer make sense. That land is more valuable than just surface parking lots. It now makes sense to go back in, build a deck and build up on those sites. So what do you do with a dead mall, dead office park? It turns out, all sorts of things. In a slow economy like ours, reinhabitation is one of the more popular strategies.

So this happens to be a dead mall in St. Louis that's been reinhabited as art space. It's now home to artist studios, theater groups, dance troupes. It's not pulling in as much tax revenue as it once was. But it's serving its community. It's keeping the lights on. It's becoming, I think, a really great institution. Other malls have been reinhabited as nursing homes, as universities, and as all variety of office space. We also found a lot of examples of dead big box stores that have been converted into all sorts of community-serving uses as well -- lots of schools, lots of churches and lots of libraries like this one.

This was a little grocery store, a Food Lion grocery store that is now a public library. In addition to, I think, doing a beautiful adaptive reuse, they tore up some of the parking spaces, put in bioswales to collect and clean the runoff, put in a lot more sidewalks to connect to the neighborhoods. And they've made this what was just a store along a commercial strip, into a community gathering space. This one is a little L-shaped strip shopping center in Phoenix, Arizona. Really all they did was they gave it a fresh coat of bright paint, a gourmet grocery, and they put up a restaurant in the old post office. Never underestimate the power of food to turn a place around and make it a destination. It's been so successful, they've now taken over the strip across the street. And the real estate ads in the neighborhood all very proudly proclaim, "Walking distance to Le Grande Orange," because it provided its neighborhood with what sociologists like to call "a third place." If home is the first place and work is the second place, the third place is where you go to hang out and build community. And especially as suburbia is becoming less centered on the family, the family households, there's a real hunger for more third places.

So the most dramatic retrofits are really those in the next category, the next strategy, redevelopment. Now, during the boom, there were several, really dramatic redevelopment projects where the original building was scraped to the ground and the whole site was rebuilt at significantly greater density, a sort of compact, walkable urban neighborhoods. But some of them have been much more incremental. This is Mashpee Commons, the oldest retrofit that we found. And it's just incrementally, over the last 20 years, built urbanism on top of its parking lots. So the black and white photo shows the simple 60's strip shopping center. And then the maps above that show its gradual transformation into a compact, mixed use New England village, and it has plans now that have been approved for it to connect to new residential neighborhoods across the arterials and over to the other side. So, you know, sometimes it's incremental. Sometimes it's all at once.

This is another infill project on the parking lots, this one of an office park outside of Washington D.C. When Metrorail expanded transit into the suburbs and opened a station nearby to this site, the owners decided to build a new parking deck and then insert on top of their surface lots a new Main Street, several apartments and condo buildings, while keeping the existing office buildings. Here is the site in 1940. It was just a little farm the village of Hyattsville. By 1980 it had been subdivided into a big mall on one side and the office park on the other. And then some buffer sites for a library and a church to the far right. Today, the transit, the Main Street and the new housing have all been built. Eventually, I expect that the streets will probably extend through a redevelopment of the mall. Plans have already been announced for a lot of those garden apartments above the mall to be redeveloped. I mean, transit is a big driver of retrofits. So here's what it looks like. You can sort of see the funky new condo buildings in between the office buildings and the public space and the new Main Street.

This one is one of my favorites, Belmar. I think they really built an attractive place here and have just employed all green construction. There's massive P.V. arrays on the roofs as well as wind turbines. This was a very large mall on a hundred-acre superblock. It's now 22 walkable urban blocks with public streets, two public parks, eight bus lines and a range of housing types. And so it's really given Lakewood, Colorado the downtown that this particular suburb never had. Here was the mall in its heyday. They had their prom in the mall. They loved their mall. So here's the site in 1975 with the mall. By 1995, the mall has died. The department has been kept. And we found this was true in many cases. The department stores are multistory; they're better built. They're easy to be re-adapted. But the one story one story stuff ... That's really history.

So here it is at projected build out. This project, I think, has great connectivity to the existing neighborhoods. It's providing 1,500 households with the option of a more urban lifestyle. It's about two-thirds built out right now. Here's what the new main street looks like. It's very successful. And it's helped to prompt -- eight of the 13 regional malls in Denver have now, or announced plans to, be retrofitted. but it's important to note that all of this retrofitting is not occurring -- just bulldozers are coming and just plowing down the whole city. No, it's pockets of walkability on the sites of under-performing properties. And so it's giving people more choices. But it's not taking away choices.

But it's also not really enough to just create pockets of walkability. You want to also try to get more systemic transformation. We need to also retrofit the corridors themselves. So this is one that has been retrofitted in California. They took the commercial strip shown on the black and white images below, and they built a boulevard that has become the Main Street for their town. And it transformed from being an ugly, unsafe, undesirable address, to becoming a beautiful, attractive, dignified sort of good address. I mean now we're hoping we start to see it -- They've already built city hall, attracted two hotels. I mean I could imagine beautiful housing going up along there without tearing down another tree. So there's a lot of great things. But I'd love to see more corridors getting retrofitted.

But densification is not going to work everywhere. Sometimes regreening is really the better answer. There's a lot to learn from successful landbanking programs in cities like Flint Michigan. There's also a burgeoning suburban farming movement -- sort of victory gardens meets the internet. but perhaps one of the most important regreening aspects is the opportunity to restore the local ecology, as in this example outside of Minneapolis. When the shopping center died, the city restored the site's original wetlands, creating lakefront property which then attracted private investment, the first private investment to this very low-income neighborhood in over 40 years. So they've managed to both restore the local ecology and the local economy at the same time. This is another regreening example. It also makes sense in very strong markets. This one in Seattle is on the site of a mall parking lot adjacent to a new transit stop. And the wavy line is a path alongside a creek that has now been daylit. The creek had been culverted under the parking lot. But daylighting our creeks really improves their water quality and contributions to habitat.

So I've shown you some of the first generation of retrofits. What's next? I think we have three challenges for the future. The first is to plan retrofitting much more systemically at the metropolitan scale. We need to be able to target which areas really should be regreened. Where should we be redeveloping? And where should we be encouraging reinhabitation? These slides just show two images from a larger project that looked at trying to do that for Atlanta. I led a team that was asked to image Atlanta 100 years from now. And we chose to try to reverse sprall through three simple moves -- expensive, but simple. One, in a hundred years, transit on all major rail and road corridors. Two, in a hundred years, a thousand foot buffers on all stream corridors. It's a little extreme, but we've got a little water problem. In a hundred years, subdivisions that simply end up too close to water or too far from transit, won't be viable. And so we've created the eco acre transfer to transfer development rights to the transit corridors and allow the regreening of those former subdivisions for food and energy production.

So the second challenge is to improve the architectural design quality of the retrofits. And I close with this image of democracy in action. This is a protest that's happening on a retrofit in Silver Spring, Maryland on an Astroturf town green. Now, retrofits are often accused of being examples of faux downtowns and instant urbanism. And not without reason; you don't get much more phony than an Astroturf town green. I have to say, these are very hybrid places. They are new, but trying to look old. They have urban streetscapes, but suburban parking ratios. Their populations are more diverse than typical suburbia, but they're less diverse than cities. And they are public places, but that are managed by private companies. And just the surface appearance is -- like the Astroturf here -- they make me wince. So, you know, I mean I'm glad that the urbanism is doing its job. The fact that a protest is happening really it does mean that the layout of the blocks, the streets and blocks, the putting in of public space, compromised as it may be, is still a really great thing. But we've got to get the architecture better.

The final challenge is for all of you. I want you to join the protest and start demanding more sustainable suburban places -- more sustainable places, period. But culturally, we tend to think that downtowns should be dynamic, and we expect that. But we seem to have an expectation that the suburbs should forever remain frozen in what ever adolescent form they were first given birth to. It's time to let them grow up. So I want you to all support the zoning changes, the road diets, the infrastructure improvements and the retrofits that are coming soon to a neighborhood near you.

Thank you.


我的翻譯如下:
Interactive Transcript
郊區閒置的購物中心與停車場,轉型設計成為永續社區。

我們已經在過去的五十年裡,我們建造了許多郊區及其伴隨而來非計劃性的後果. 我想談一下關於這些後果和現在正在進行的一大堆有趣的專案(計劃),我想這些計畫給我們很充足而樂觀的理由來作這接下來的五十年大設計及發展計劃關於善郊區。所以說,是否要更新那些垂死的購物中心或是在促進移入居民到沒落商城的居民移居或是或是停車用土地周邊的濕地改建,我想真相是這樣,這些空洞而執行欠佳的數量的正在增加,特別是,遍佈郊區的零售商業用土地,事實上給我們一個很大的機會使我們至少永續的地景立刻轉變為更加永續的場所。而且在這過程中,允許我們去作的是,回到現有既存的社區去改變都市成長的方向, 透過利用一些誘因幫助建設當地的基礎設施,以代替林地的破壞及邊緣地帶綠帶的毀壞。0831

所以,為什麼這個是重要的? 我想有很多理由。我並不想深入探討太多細節不過會稍微提一下。從氣候變遷的觀點,美國一般的都市居民的碳足跡(碳耗用量)平均是一般郊區居民的三分之一,主要是因為郊區居民交通上開車多很多,而且住在分散的建築物,因此會有更多的建築物外殼表面流失能源。所以嚴格來說從氣候變遷的觀點,都市相對上是比較生態的。將郊區都市化的同時有很大量的機會去減少溫室氣體溢散。在郊區我們所需要的交通量(耗能)大約是在都市的兩倍左右。這增加了我們對外國原油的依賴儘管有燃料效率上的獲益。我們就是耗費(開車)這麼多,而且技術上我們無法改善(停止)。

公共健康是我們考慮環境改善的另外一個理由。疾病防治中心的研究人員和其他相關領域指出郊區發展模式和久坐的生活形態的關連。而那也關連到肥胖的驚人成長比率,呈現在地圖上的這裡,而肥胖也引發心血管疾病及糖尿病,今天,現今的新生兒約有三分之一的機率發展成將來的糖尿病。而這樣的機率仍逐步上升中,和還沒上學的幼童有相同上升的比率。而這,歸咎於我們的都市發展模式。


最後是,負擔能力的問題。我是說,要怎樣才負擔得起繼續過這種生活,在汽油價格逐漸上漲下繼續住在郊區?在過去五十年裡,郊區擴張到便宜的土地,幫助這一事帶的家庭達成美國夢想。但是逐漸地,透過「通勤」住在你受得了辛苦通勤的便宜租金的地方原本可以確保節省家庭開銷的情形~基本上這是我們的模式 ~這樣的節省效果已經沒有了,當你將運輸成本考慮進去。例如,亞特蘭大這裡, 約有一半的家戶有一年約為20,000到50,000個家庭需要通勤。他們花費收入的29%在房租及32%在交通上。根據2005年的圖表。這是以前一加侖四美元的時候。你知道的,我們之中沒有人真的會想去算一下我們的交通開銷,而這些交通成本短期內也不會降低。


不管是你喜歡郊區的綠意盎然、私密清靜或者你討厭郊區沒精神的帶狀商業區域,有些理由說明為什麼郊區被改造是重要的。但這是可以可實踐的嗎?我想是可以的。June Williamson 和我大約研究這個主題約十年了。而我們找到80個以上不同的有執行的計劃。但他們大多由市場導向,由市場主導。特別地,是什麼驅動了市場:首先是人口遷移。我們都認為郊區是容易遷移而聚集的場所。但不再是這樣了。2000年之後,大約有將近三分之二的家庭,子女不留在身邊。我們只是沒有注意到這個事實。 這個現象的原因有很多指向人口統計上現存的兩個大族群的優勢地位,逐漸退休的嬰兒潮世代,以及他們的下一代X世代,這是一個小一點的族群。他們仍然有小孩。但是Y世代還沒開始有小孩。Y世代是另外一個大的世代。

也因為這樣,人口統計學者預測大約在2025年, 75 to 85%的家庭小孩將不會留在身邊。而市場研究、消費者研究結果指出,嬰兒潮世代的人和Y世代將會住在郊區。這的研究告訴我們這將會變成一個巨大的需求 – 而我們幾乎已經看見 – 在郊區裡有更多都市生活形態。基本上,嬰兒潮世代的人將傾向於在當地終老,而Y世代也選擇郊區生活形態,但他們的工作大多都將繼續在郊區之外(而透過通勤上班)。

這個變化的其他動力是柏油路全面鋪設。現在我仍然認為這是個好名字就作為一系列硬鋪面的帶狀。但是開發商一般將它充分利用在停車場。而郊區到處都有。 當時戰後郊區地價便宜的地區比市區還要先開始重建,這是很合理的因為要盡快將停車場土地建設出來。但那些土地看來都是被「蛙跳」再「蛙跳」(意指不效率的盲目開發),我們只是持續在蔓延地開發。如今這些地方都有相對地中心區。原先這樣的作法不在合理。這些以前很便宜的土地如今更珍貴比當時被開闢成停車場的時候。現在這樣才是合理的,整地並在那些土地上蓋房子。 所以,面對沒落的商城,沒落的辦公室公園?你會怎麼處理?所有事物都被轉變。在一個較緩慢的經濟結構下,reinhabitation 是一個很受歡迎的策略之一。


然後這是發生在聖路易市的已經沒落的商場,現在被改造為藝術特區。現在這裡是藝術家工作室,劇場團體,舞團進駐的場所。當然沒有像以前帶來很多稅收。 但可以他搭配並服務社區。讓街燈明亮不再陰暗。我認為他變成一個真的很好的機透團體。其他的購物中心改建成護理之家,學校,各種辦公空間。我們也發現很多案例讓沒落的購物中心轉變為各種社區的設施,學校、教堂圖書館等。


過去這是一個小雜貨店, 現在是一個圖書館。. 除此之外,我認為,這是很恰當的再利用,選用了一部份停車場土地設置礫石過濾溝來收集和清潔溢流物。設置更多的人行道來連接鄰近地區。沿著商業帶從商店到商業集散地區設置。這是一個在亞利桑納鳳凰城的L形購物中心。他們所做的就是圖上明亮色彩的表面覆蓋,一個美食雜貨店, 他們在老郵局裡開一間餐廳。 不曾低估食物的力量,轉變該地區及周遭並改變他的命運。 這相當成功,如今他們發展過了這條街,這個商業帶。而當地的房地產廣告非常驕傲地宣稱, " Le Grande Orange的徒步區" ,因為他提供了鄰里地區那些社會學家所說的 「第三場所」。 如果家是第一個場所,工作環境是第二個場所,第三場所就是那些你會去居住而且建立社交的場所。特別是,當郊區越來越不是家庭寄望的中心而,家戶卻越來越渴望第三場所。

最戲劇化的改造是下一種類型,下一個策略,都市再發展計劃(redevelopment)。現在,在這股熱潮之中,有很多戲劇化的更新計劃出現,有幾種相當戲劇化的更新計劃,原始建築物被夷為平地,取而代之的是相當高密度的重建,一種緊密的、可步行的都市鄰里。這樣的計劃下,有些大幅增值。這是Mashpee Commons的案例,我們所找到最老的改造計劃。在過去20年裡地價上漲,建立都市生活在停車場土地上。這些黑白照片顯示,60年代帶狀商業區的樣式。上面的地圖顯示。這是一個New England village很大的轉變,變成為一個緊密發展而混合使用(低程度使用分區的), 這個城市現在有一個計劃等候審查核准,就是計劃通過主要幹道連接到新的住宅區及其他地方的連結系統。所以,你可以想像,有時候會造成地價上漲地產增值,有時候畢其功於一役。

這是另外一個案例在停車場上嵌入新設施的案例,華盛頓特區外的其中一個公園。當捷運延伸到郊區並在基地附近設置一個車站,地主決定興建一個新的停車場並開始開發新的大街的臨路側的土地,興建幾座個公寓建築,同時保存現存辦公大樓。這是1940年基地的樣子。這時候還有一點農村的感覺。在1980年經過政府土地細分之後一邊出現了出現一個大型購物中心,另一邊則是大型停車場。這些緩衝地帶設置一個圖書館和一間教堂在更右邊的地方。今天,交通運輸,主要商業街區以及新的住宅已經被興建完成了。終於,我預計這些街道將來可能擴大到穿越購物中心而被納入再發展計劃。已經公告的計劃包含很多購物中心上面即將開發興建的高級花園公寓。我認為,交通運輸是一個改造上的驅動力。他看起來像是這個樣子。你可以稍微分辨出在新的住宅大樓在辦公大樓和公共空間和新的大街之間的畏縮(疏離)。

這是我最喜歡的案例Belmar。我覺得他們真的在這做出一個很吸引人地場所並採用生態的構造方式。這些是厚重的P.V. 配置陣列,在屋頂設置排風渦輪。這是一個很大的購物中心在一個超大街廓上。這是22個可步行的街廓透過公共街道,兩個都市公園,,八條公車路線和一些住宅樣式。然這真的為Lakewood, Colorado的市區帶來不曾擁有的受歡迎的環境。這裡是全盛時期的購物中心。 他們在購物中心有自己的音樂會。他們熱愛他的購物中心。這裡是1975年的購物中心。購物中心在1995年沒落。這些百貨公司仍然存續。而我們發現在很多案例中可以看見這類改變。 百貨公司是多元化的混合商店,通常他們蓋的比較好。他們很容易適應。專櫃一間又一間的進駐。這真的是歷史。


這是另一個案例。我認為這個計劃是一個很棒的對於現有鄰里地區的網絡連結。提供1500個家戶一個更都市生活形態的的選擇。現在大約有三分之二建築工程完成。這是主要街道看起來的樣子。這相當成功。這計畫有助於刺激改變當地,Denver 的13個地區型購物中心裡面的8個有新的已經公告的地區改造的發展計劃。但值得注意的是這些改造計劃是現在進行式。推土機正在推動並正要推倒整個城市。不! 推倒的是將設置土地上將來步行的區塊。所以給人們更多選擇。但是沒有剝奪任何選擇。


但這還是不夠,如果只是創造可供步行的口袋公園。你也會想試著達到越來越多的系統化運輸。我們也需要改造道路交通。所以這是加州的改造案例之一。他們讓商業帶呈現出多元的氣氛,設置一條林蔭大道變成他們都市的主要大街。把一個醜陋、不安全、令人討厭的地方變成一個美麗、吸引人、高貴的好地方。我是說現在我們希望也開始看見,他們已經建造了市政廳並吸引兩棟旅館經營者設置旅館。我可以想像美麗的住宅沿著發展出來而不用損毀其他林地生態,。這是很棒的事情。但我更希望看見更多的交通幹道被這樣改造。0413


緻密化運用在很多地方。有時候再綠化是一個很好的解決方案。從成功土地銀行的計劃中,有多可以學習的方法,例如,Flint密西根。在網路上也看的到一些非常成功的花園,也有一些發展迅速的郊區耕作運動。但是也許從再綠化觀點中最重要的一點是機會,恢復地區生態,的機會,如同明尼蘇達州的戶外案例。 當一個購物中心沒落,城市恢復了基地的原始濕地,創造出湖濱土地,若吸引私人投資投入,則這第一筆私人投入到這低收入的鄰近地區約長達40年。所以他們計劃同時恢復地區生態和地區經濟。這是另外一個再綠化的案例。這也是很合理在非常市場。這一個在西雅圖的地方是靠近一個新的交通站旁的停車場。而這波浪狀的線是一個路徑沿著溪流如今是一個活動聚集點。這條溪在停車場地下化。經過對溪流的日照能改善水質對於動植物棲息地有所貢獻。


所以我想呈現一些第一代的改造結果。下一個會是什麼?我想未來我們有三個挑戰。 第一個挑戰是去規劃更有系統地大都會尺度地改造計劃。我們需要可以更精準確認哪些地方真的需要被再綠化。哪些地方應該再開發?哪些地方需要促成住宅區(reinhabitation)? 這些投影片顯示兩張圖面,這是在亞特蘭大改造計劃中的兩張圖片。我帶了一個團隊去描繪出亞特蘭大接下來的100年應該要有的風貌。 試著從三件事來翻轉—昂貴但是簡單。首先,在一百年內,透過主要鐵路和幹道運輸。其次,在一百年內,緩衝支流幹道底部上設置一千個緩衝設施.。這有極端,但是我們有一點地貌水文上的問題要克服。在一百年內。土地細分上 會使土地過於接近水域或是離公共運輸系統太遠,將會逐漸變得不合理。因此我們創造生態土地移轉來緩衝發展權利移轉到接近交通幹道附近的地方並且允許那些早期土地細分下的土地再綠化來栽種及從事生產。

第二個挑戰是改善樣式翻新的建築設計品質。而我同意接受民主體制運作下的結果. 這是一個反抗(反對)發生在Silver Spring的改建上,馬里蘭州,人工草皮的綠化。如今,「重建計劃」被控告為假的市中心和速食的都市主義的實例。毫無理由地,你不用接受這些假貨比Astroturf town的綠化。我得說,這些是很真假混合的場所。他們是新的,但試著要看起來是舊的東西。他們有他們有城市街景卻只有郊區的停車數量。這些地區的人口比典型的郊外更加不同,但是他們很接近城市。然後他們明明是公共場所, 但是被私人公司所經營管理。同時一如表面所呈現的 – 就像這裡的人工草皮 –他們讓我畏縮。所以你知道,我很高興都市主義正在作著他們的這些工作。真相是反對街廓規劃,街道和街廓,公共場所的增加,這些工作進行中,而妥協可能仍是一個重要的方法。但我們得讓我們的建築物更好。

最後的挑戰是給你們所有的人。我要你參加反對及積極開始更永續的郊區地方,更永續的郊區地方,期間。從文化的角度上,我們傾向這樣思考市區應該要有活力的,我們也這樣認為。但我們似乎總是期待郊區應該停滯在我們從出生到青少年時期的那個樣子。該是讓這些地區成長的時候了。所以我希望你們大家去支持那即將出現在你家附近的鄰近地區區域改變,道路規劃精簡效率化,改善基礎設施,翻新改進。

謝謝!

2010年7月9日 星期五

815開放空間操作例與說明


大約花了30分鐘。
沒有打輔助線,因為以前就用CAD作了一個檔,出了一張A4間距2公分的圖紙。(算我作弊吧!)
2分鐘確定出入口(東北側主入口,東南側次入口,其他入口圖面不交代。)。3分鐘分區屬性確認(共分五區)。鉛筆草圖花10分鐘(包含塗塗改改的時間浪費)。上墨線花費5分鐘,上陰影5分鐘(樹比較麻煩,下次要提醒自己用軟頭自來水墨筆速度會更快),上色約5分鐘。

空間虛實關係的分析,在地景操作我的邏輯是,量體及水池屬於實空間,因為放了幾乎不能動,其他空無一物才是虛空間。
手法不外乎:軸線、端景、層次、圍塑,等四大手法。
組件不外乎:草皮、水池、硬鋪面,通道、水池、甲板、橋、樹、棚架、建築物巨石等等。
以下是幾個自己認為操作得時候的重點:
一、處理大空間的重點首在分區,次再決定各分區大小。
開放空間初始設定不應小於10*10公尺,以免樹木、棚架或形式操作之後,時記上平坦的開放空間變成很小,例如左上角的開放空間,樹圓盤是後來加上去的,如果空間一開始預留不夠,則左邊的廣場會變的很小。但右下角的次入口則沒關係,所以一開始我就沒特別留大,而是以湖面端景作入口視覺聚焦。各廣場大小太均質也顯的不活潑。
二、走道首先要能環繞基地一週,然後再深入各景點,或廣場,不可以斷點端收頭,務必形成一個迴路。避免遊客遊走過程視景重複。還有,不要垂直於等高線。
三、配置圖不需要交代的太細,不然絕對繪畫不完,全區剖面,透視圖這個時候就要發揮功能補球,所以在這類題目中配置圖只是傳球作球,點到為止,透視、剖面、文字說明,才是射門,才是灌籃的關鍵。(小結論是透視圖還是要經常練習。)

處理虛空間,一開始大概常用的就是這幾個手法,隨著案例分析與收集,有很多東西都可以更上層樓的。

814把一張圖畫完



「把一張圖畫完比畫很多張未完成的圖還重要!」正在為八月份的兩堂課備課,想到這個案子,這個案例和這句話。

網路上的一位網友上傳了一個案子,邀請大家及提供意見。從圖面看來算是初學者,因此給了一些意見,希望他可以就該圖調整之後,在提供設計意見,我想作的是從最基本的事情跟他談,然後地毯式的幫他檢討每一個設計步驟,不過顯然我想太多了。

教一個人釣魚和釣一條魚直接給予一個人,這是老故事,不過直到現在,還是許多設計學習者的壞習慣,大家都喜歡迅速的「要」。我在給他的建議文中,請他先作幾件事情,確認繪圖方法,我打算在這樣的一來一往中,檢討他的設計動作,協助他進步。我的回文寫著:
-------------------------------------------------------------------------------------------------
建議可以試著作以下幾件事情,西為對你的圖面有幫助。 不需要用修正液刪除線條,而是多畫幾筆來完成。 1.臨摹身邊看得見的公園的或是其他開放空間的地平鋪面怎樣畫。 2.增加幾種樹種,所以你可能需要找本表現法或繪圖相關的書,看看立面或透試圖上樹木的畫法有幾種可能。然後將你圖面上的樹,從看起來只有一種試著變成至少三四種。 3.在植樹和硬地板鋪面中,再加上另外一個圖層叫「草皮」。 4.把四方形的涼亭改成橢圓形,或雞蛋型或菱形或正方形或平行四邊型或薄膜拉張星形。 5.水池的邊緣應該不是單線,可能是厚度15公分厚度的池緣,如果有些地方想置入街道座椅,是不是有些地方厚度會增加到50公分,甚至搭配成一個南方松防腐木的甲板平台那厚度也許會厚到一公尺甚至兩公尺。 6.橋是不是改成階梯上橋,橋上平版的模式,而不是這種拱橋呢? 7.河道中的圓圈如果是燈光的話,用黃色螢光筆點一下。燈具的輪廓線太深的樣子。 8.花圃上畫上灌木及幾株喬木。 在談設計前,以上這些修改,可以讓圖面上的話說的更清楚一點。
-----------------------------------------------------------------

不過,這篇文章沒多久就沈了,該文發表人沒有繼續追求這張圖進步的可能,當然也就沒有跟著我的建議改圖,我當然也覺得很可惜,不過,這也是沒辦法的事情。
畫圖首重質量而非數量,質量不到的情況下追求數量,無異緣木求魚。如果畫三張圖,每張圖都從繪圖方法、解題分析著手,仔細檢討,其實是勝過畫了三十張圖,沒有修正沒有檢討,沒有得到「解決之道」的。不過很多還是陷入「數量」迷思。自豪於「練了10張大圖!」或「練了20張大圖」。

這篇文章沈沒了,表示,這張圖也沈沒了。這個沒有最做完練習的未完成品,作者並沒有學習到他原本可以在這張圖的練習裡面可以學到的事物,他只是將自己本來就會但是很貧瘠的手法呈現在這張圖,這些方塊、圓形的圖素、單線等是本來就會的而且還不成熟的東西,所以可以說,這張圖畫到作者貼圖的程度,但其實幾乎沒有效果。

本想回文追蹤,但有怕嚇到這位朋友,給他壓力,索性就自言自語的把自己想說的話喃喃自語一番。

我所謂「把一張圖畫完」是什麼意思?
是指一張圖畫完之後,找過一兩個人討論,並經過自己修正,而使圖的內容及呈現效果大致接近於自己覺得自己上場的時候可以畫得出來的最好呈現。
這張圖會有很多自己的或別人的改圖痕跡,線條可能很亂,但是隱藏在凌亂線條後面的行或內容,其實接近心中的「完美」或「可以」。這才是把圖畫完。

813集體晚熟

父親有一次無意見語重心長地說:我在你這個年紀的時候,已經要生你弟弟了。
那是在我結婚沒多久,聊著很多同學還沒結婚這件事情,我強調著我應該算早婚的對話中。
就我所知,父親他們兄弟們,都在二十七二十六歲左右結婚。

人生花了很多時間延宕在無謂的瑣事。現代人許多幾乎在三十多歲才逐漸進入社會三十五以後結婚,學制上的工作是主要原因,工作上的穩定狀況是次因。我們跟著身邊的同學和社會期待與社會潮流,上高中,考大學,研究所等等,偏偏不跟著作,眼前的我們也沒有更好的選擇或說,還沒有也根本沒有機會學習觀察社會脈絡和認識自己的機會來學會尋找「選項」及作「選擇」。於是跟隨群眾的浪潮一步一步的做完這些事情,我們用「先完成學業」或「先把這件事完成再說吧!」透過這樣的自我激勵將龐大的瑣事完成,然後進入社會,才逐漸覺醒。

進入社會會是一個強力催化劑,催化成長,我們會迅速瞭解學校老師教授的內容,哪一部份是有實用性,那一部份是老師的喃喃自語或他當年失落的轉嫁期待。
進入社會有更多的樣本更多的同儕學習或對照。
當然出社會之後,接觸的群組大小有關,下班後和同事、大學同學相處是一個領域,和各行各業,各個年齡層,各個社會階級接觸又是另外一回事。
這個成長會教我們計算,會教我們看錶。
近一點的,我們會計算這個薪資和自己的勞動之間的關係,或者和哪些朋友相處常常開銷會不自覺變大,和哪些人在一起會又健康又省錢。
遠一點的,我們會計算,在我們這個年紀的人應該做些什麼事。
直言之,效率和效果的邏輯,會逐漸取代,以老師的話為主,或是父母的期待。
但這樣的原則也很難拿捏。

如果這樣盲目的進行與時間精神上的投資「恰好」是自己的興趣,這是不幸中的大幸,,也是最完美的巧合。如果不是呢。當然,「凡走過必留下痕跡」,「經歷過的事物一定帶來成長」可以解釋所有的失落,這也是最好的麻醉藥,當我們回首過去,發現,有些事情好想去作,好想去瞭解喔,發自內心的喜歡開始產生衝勁。可是我們不再年輕,四十歲逐漸不再遙遠。

換言之,我們很晚覺醒。

我們該怎樣支配我們的人生呢?扮演好某一個角色。還是任性一點的做完想作的事情,看完想看的風景。我沒有答案。還在想著。

2010年7月5日 星期一

812負面情緒

最近第三個好朋友告訴我,我的網誌,有時候負面情緒太多,好像違背了我一向給人積極樂觀,凡是要求建設性的感覺,有的朋友建議我移除或封鎖那些文章,有的建議我文末的地方補些建設性的結論,因為是好朋友,才會這麼直接地告訴我,絲毫不認為我會生氣,我感到很開心。一方面,他們關心我,一方面,他們相信我的理性。

我的部落格書寫,從抒發心情開始,到記錄自己的生活點滴,有時候是幾個關鍵字,有時候會詳述事件始末,留下這些負面情緒的文字,其實是給自己一個線索,能日後看見自己的成長,無論在專業上,心境上,修養上。

人非聖賢,總會有犯錯,懊悔,沮喪、怠惰的場景。不用鼓勵這些負面情緒或行為,卻也不需要污名化地加以規避,因為這是Peter Tsao的真實人生,不是勵志小說。
但我們因為有良師益友,貴人相助,因此我們也會成長、蛻變,成熟,清醒,每年過年前後,我總會從第一篇自己的書寫,瀏覽一次,有時候覺得自己以前怎麼就這樣成熟,有時候又覺得自己以前幼稚地讓我覺得困窘、尷尬、害羞。一笑帶過,我相信自己有成長的傾向,而讓自己有更多自信,邁向下一個不確定的處境。

謝謝給我建議的這些很朋友。由衷地謝謝。

811和時間賽跑

我選擇了一個跌落的生活處境,一則為了喘息,舒緩三月份決策錯誤的負面感受,一則為了沈澱一個很久以前的疑問,那不是新出現的文字,是十七年前就存在的,是一路陪同我的後設「暗示」,我很想知道,會有什麼樣的可能,卻一直苦於沒有時間去瞭解,難得有這樣一個長假。所有資源讓我完全調度分配。左支右絀,勉強清貧度日,卻讓我異常清醒。

長輩在不是完全背後的背後給我一些責備,還好愛人懂我。因為放棄積極溝通,坦然接受長輩全然的誤解,因此我也完全豁達反而自在,我從來不是按著社會期待的人生腳本上台演出的主角,我在自以為是的橋段裡自在地跑著自己的龍套。我暗示過這個群組的成員這件事,不過他們不是選擇推定他們想像的意象,就是選擇全然的誤解,當然是基於關心,當然,我始終也說不明白。

一個訊號,讓我需要加速這些事情,或者被迫放棄這件事情的追探,事情出現變數。人生總是沒有機會作好準備、守株待兔,顧此失彼卻要披掛上陣,於是自己很多事情做到一半遺下期待和遺憾,雖不至絕對地半途而廢,總是未竟其功。

810專業知識的附著

關於申論題式的考試(選擇題的考試不一定全然有效,但都市計畫技師的考試,目前這還是一個好方法。),我想強調或提醒的一件事情,是背誦,也許我們都懂,或是其實我們都懂,卻容易忽略,或是裹足不前。

我們究竟事先瞭解一件事才記住這一件事,還是先記住一件事後來才理解這一件事呢?在我們的記憶裡,這兩種情形可能都有。

一個專業分析其領域的事理,引經據典,援引相關法令,使我們傾心於其學富五車的專業。其實,我們知道,我們之所以信服,是因為其論述的堅實基礎。

「清明時節雨紛紛,路上行人欲斷魂。」我忘記是哪一個默寫考試讓我記住這兩句詩句,不過,在多年以後的一個多雨的清明節,這兩句話從口邊滑過的時後,我想,我感受作者所敘述的這兩句話很精確的描述清明雨中行人的思念。

記憶可以加速我們專業的程度,或專業的面貌,當一個專業相關的法令或公式或作法,先使他附著在我們的腦海裡,我們有機會因為論述引用,或是反覆思索中的得到深化的理解。如果這些事物一直都在專業書籍裡、課本裡、筆記裡,我們和他接觸的機會就只有翻閱的時後,何時會翻閱呢?有問題的時後?相比之下,接觸的時間就減少了許多。因此,我想稍微強調一下背誦這個功夫的重要性,背誦,是武術高強前的馬步,是壯觀城堡的一磚一瓦。

大多數的人都懂,不過我們經常裹足不前,容易裹足不前的原因是什麼?

我認為原因有二:

原因之其一,這不是一件立竿見影的作業,辛苦的記憶工作之後,很容易遺忘,甚至遺忘的一乾二淨,彷彿完全沒有做過這件努力一般的一乾二淨。

原因知其二,我們不確定,這件事情需不需要背起來,因為難背,也因為背了容易忘記,我們害怕虛功害怕浪費時間,所以,我們容易裹足不前。

我要說的是,這就是門檻!一個過濾機制。

背誦基本上也是一個強迫我們確認重點的機制。如果背起來以後,很久都沒用到,自然會因為遺忘而將這件資訊放入垃圾桶。如果經常使用,模擬考或是自己回想複習,這個記憶會逐漸強化,同時在列入記憶清單的時後,我們也得對這個物件進行重要性確認,都市基礎設施的類別,一定要記,這是所有申論題很好的起點,都市計畫涵蓋幾項工具,也一定要記住,這些要不要記住的思考,是從考試的時後會怎樣呈現,怎樣運用,的立場和理由決定的。都市計畫是誰發明的?是幾年發明的?這我就當作是故事書看過,很輕鬆不會記憶的。

讓知識附著的重要性,不言而明,希望,準備考試的朋友別忘記了,也希望我們一起加油,邁向更美好的想像


2010年7月4日 星期日

809喉嚨計時器

三小時的課,我通常多上半小時到一小時,不是因為我特別想拖延大家時間,而是因為重視現場實作,以及內容難以割捨,多出來的半小時,其實佔了二十分鐘左右是操作時間。大家都是社會人,我總是不願意出過多作業,增加負擔,能在這堂課裡解決的事情,就在這裡解決,即使帶東西回去,也是經過自己操作,知道盲點缺失所在的紙本,可以喚醒回憶,增加對於「不足」的恐懼,誘發「勤加練習」的可能。

我得承認上課只看見三張大圖讓我難掩失望,我也承認在台中班或台北班一次看到十多張圖的時候,想要掏心掏肺的激動是存在的。有沒有練習,雖然最終的結果,和我的人生故事是平行沒有交集,並不是我喜歡看美美的圖賞心悅目,但我總希望有機會能和大家討論點什麼,透過各位的動手之後的痕跡,我們之間的對話。

天高地厚、千年之戀還是唱的上去,不過,這幾年KTV太少去,喉嚨的韌性明顯降服強度降低,過去可以拼一個晚上的嗓子,現在一個多小時會變聲,兩小時沙啞略痛,三小時大概不能說話,用喉嚨發音的習慣總是沒有進步,還好這次記得買喉糖。

喉嚨發疼後,說話會咳,會勤喝開水。於是,幾乎真是完全說不出話。完全抵抗不了。喉嚨是個比掛鐘更好的計時器。

808可愛的學弟朋友


大口吸煙,說話急促,偶爾打斷我說的話。

我很想說出「捨不得。」這一類的安慰,但我知道,你不會想聽,從你打定主意走向專技考試這條路的一開始。

「以前我也是曾經這樣走過來的。」我輕描淡寫不要強調,我怕你誤會我誤會你抗壓力不夠,然後你一陣密集的解釋。不會的。這真的是一條辛苦的道路,我了然於心。沒有別人那麼多的幸運的我們,即使表面上有相同的果實,其實我們心理知道受了多少可能比很多人還要多的折磨。這些只會放在心裡的一個角落。

「煙少抽一點。」我從計程車一下來,看見你在便利商店門口,我惡作劇的繞過騎樓柱拍了你一下,你在抽煙。我買了布丁充當午餐,咖啡充當燃料才出來,你的煙又點起。你說一天控制在五根以內,我不相信。你敘述著這半年征戰了三四個考試,鐵路、公賣局、台電,然後接下來的是公務人員高考。

「考上我就戒掉。」我該說些健康那些可能很營養但是沒有效果的很重要的話嗎?收起來。

「打勾勾吧!」離下午兩點開始上課還有三分鐘,南台灣一點五十七分的陽光打在你用眼神告訴我要戒煙的神情很好看。

我知道你會通過,然後你會戒煙。不過,我不可以告訴你。我不能因為告訴你我的內心想法而讓你鬆懈導致結果的偏離。你一定不相信,不過我多年來的教學經驗,逐漸累積出對母體樣本參數的認識。我沈默地欣賞你即將退變的掙扎。

「進教室上課吧!」


2010年7月2日 星期五

807給快速設計初學者的叮嚀~表現法與設計

快速設計初學者,常常會很鮮明的把「學設計」和「學表現法」當成是兩個學習標的,其實這不算是一個完全正確的概念。

在我的認知中,鋪面、地景、都是設計的一部份,當然也呈現在所有的圖面中。設計結果是一個完整呈現的全部,而不是建築物設計的好不好,景觀部分設計的好不好,地板分縫計畫作的好不好,不是這樣的,要談設計,基本物件配置圖、剖面圖、透試圖,缺一不可,沒有這三張圖(當然越多越詳細的圖越好),至少至少也要有一張透試圖,等角透試圖。才能檢驗高度對不對,整體比例對不對,也才能討論設計好不好。只有一張配置圖是幾乎很騙人的,量體一定放的下去嗎?樓上真的可以承載所有的空間量嗎?戶外空間有想像的那麼多嗎?不完整的圖面,沒有足夠的資訊討論設計,就好像是拿泡泡圖來討論設計作的好不好,一樣的泡泡圖,因為不同操作者的設計功力,絕對有不同的設計呈現的。

因此我對初學者的建議不會是完全針對表現法,但是針對設計基礎繪圖能力和基礎設計能力,甚至是製圖能力則建議應該要予以提升。在沒有這些基礎的情況下,幾乎沒辦法討論設計。

一個初學者的重要目標,不是增加練習量,而是增進完成度,使一張圖攤開在一個外行人眼前的時後,這個非專業者會說:『哇!好漂亮喔,是公園嗎?』
完成度優先於練習圖量。一張圖也應該經由多次的討論得到具體結論,這張圖才算功課做完,而不是畫累了,畫懶了,於是開始畫新的題目,做新的練習這樣比較難累積出設計的功力。好的作法是畫完一張圖後,找人討論,然後針對這張圖補圖,修改,用修正液也沒關係,直到找出這個案子下次處理的時後,哪些地方要注意的重點都篩選出來,才算完畢。值得注意的是,在這張圖畫的出來的精彩設計巧思,自然而然下此也會用得出來。面對下一張圖的時後,以這張圖的基礎再往上堆疊功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