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時候,用「壞人」、「好人」來對人的角色作最基本的分類,同時自己也容易跟著這些認知與標籤搖擺起舞。長大一點,重感情、重然諾、有效率、功課好、行事果斷、事業成功、家庭美滿、處事圓融,採用比較正面的群組分類項目對所看見的每個人作一點註記。當然也隨著長大,慢慢地不再用負面措辭作為群組名稱或標籤。並不是因為自己清高神聖看不見重點,其實只是想提醒自己在每個不同的人身上,盡量觀察優點、學習優點。
後來越來越多的場合與經驗發現,同樣一個人,有些時候,在別人甚至一群別人口中被視為尖酸刻薄的壞人並且被同仇敵慨著,而這同一個人,有時竟然是另外一群人口中願意做事、願意犧牲自己時間、盡心服務的好人,眾人之事難管,分毫進退都有得罪任何人的可能。效率和和諧並不總是相依相存。此起彼落,不是容易拿捏事情。相對於小時候容易跟進群體意志的氛圍,長大後,反而喜歡安靜觀察,喃喃自語地在心裡給自己答案。
用正面標籤對人作分類,最大的好處是提醒自己學習自己觀察到的優點。學習最簡單的方法是模仿,先模仿外在表象、再模仿思考模式,逐漸的,也確實能學到幾分心目中崇敬欽佩的優點與其精髓。在前面人生最辛苦的那些時段裡,我恰好遇見幾位個性迥然不同的前輩。有的文質彬彬、親切隨和、和業主的互動談笑風趣,有的手繪線條優美富說明性、和業主應對進退謙遜低調。好幾次和這些前輩的對話裡,都會讓我忘記自己是晚輩,竟有朋友之間平行互動的錯覺。相對於有的前輩永遠把後生晚輩當小孩子、吝嗇稱讚、吝嗇鼓勵,永遠著眼在利益的算計、侵略鬥爭的揣測、斤斤計較。攤在眼前的人生課本裡的選擇題,我很清楚,自己想當一個怎樣的人。於是有一陣子、我戴黑色塑框眼鏡、特別愛畫圖、愛穿藍色襯衫,又有一陣子,我喜歡喝無糖咖啡、喜歡吃烏魚子和生魚片、喜歡用LAMY的鋼筆。我不知道自己有沒有喜怒哀樂上鮮明的個性,但我自己承認,自己有很多片段個性是因為喜歡欣賞某個人的某個樣子或感覺而旁徵博引塑造的。
隨著慢慢認識這個世界,自己也慢慢瞭解。因為這世界多元變化的豐富程度。我只能作著自己心目中合於自己心裡面那把尺的行為,我永遠無法預期別人眼中的自己會是怎樣的樣貌,也許我們永遠無法也無須迎合任何人。雖然除了家人以外,我確實偶爾想取得某些人的認同與肯定。好幾年後才體會,原來「正反兩面」,不是指一件事物有正反兩面。而是指一件事物有正反兩面以上的「觀點」。而且只是觀點,和「事實」的相關性還有一段距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