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0年8月30日 星期一

843和真實世界的媒合的用心意圖




這個題目是九二年公務人員高等考試一級暨二級建築設計題目:區民活動中心。

因為有個機會和朋友討論這個題目的解法,因此自己乾脆概略地操作一遍。

關於我的解法,以下稍微作說明一下,但我也提醒閱讀的朋友,過程中,絕對不要把我所提出的提案當作是標準答案,要去質疑我的邏輯,檢討我的思路,尋找我的邏輯上的缺點,作為讀者自己審思議題的養分。

一、本案議題:

我認為這個案子的關鍵字有四個:聚會、資訊、展演、儀慶。根據這四個關鍵字,我認為對應到這個場所所需要的空間是:廣場、走廊、穿堂等戶外與半戶外空間。

同時,我也認為這個題目的陷阱之一就是標題:「區民活動中心」。這樣一個基地的規模,從都市計畫的角度看來,這種公共設施的分配絕對不合理,在真實世界及都市計畫的實務中,這樣的住宅區區域及這樣獨立街廓的基地條件,如果是都市計畫科的作業人員,絕對不會只規劃一個「區民活動中心」。而是一個公園綠地的公共設施用地上的「多目標使用方案」。換言之,是一個以公園綠地的都市計畫角色為主,兼任扮演或負擔活動中心的功能。因此,從這個角度出發,即可檢討出,本題目空間需求的缺口。

換言之,這是一個公共設施用地公園綠地的規劃案,兼任活動中心設計的標案。以公共設施為標案的空間需求,題目中的休憩空間,絕對是不足以一個公共設施提供人群聚散的可及性與理由。說白一點就是說,一個只有遊憩空間的公園,對一個周圍都是住宅區的環境中顯然賣點不足。因此,補齊一個公共設施的機能,我認為是這個案子的任務工作之一。若干個有機能或無機能性的廣場即是需要補充的元件。

其次,沒有被題目特別強調的停車需求,我認為也是一個隱藏版的空間需求,被設計成,解題者需消化並將此案媒合到真實世界中的可能樣貌的想像後,提出,並填補到提案中。

二、空間需求

這個題目的空間需求概算之後,大約不會超過1000平方公尺,最大的空間是大型多用途空間(500平方公尺),最多的空間是教室為40~50平方公尺小的空間清潔工作室5平方公尺總計約九百估量概略一點的話我會抓在一千平方公尺建蔽率和容積率在這個題目中沒有參考性反而是基地周圍皆為三層或四層的連棟住宅這句話暗示環境是一個中低密度的開發強度這件事情因此量體上宜散不宜聚宜低不宜高

三、根據上面的分析及假設,這是我的解法說明

*以虛空間為核心,外接每一種空間需求。

*除了本來的空間需求外,增加戶外設施,籃球場(這個沒畫到)、直排輪場地、兒童遊戲場,街道家具等設施。

*社區活動帶來停車需求,地下開挖對一個不缺乏土地的案子來講,地下化的成本顯然不合理,而且也在可及性上扣分,因此停車空間規劃在多用途空間的一樓處,而一樓部分只落結構柱,作一個半戶外空間。在拉透視的時後才想到的。

*增加很多進入廣場的通道,有的形式是小廣場,有的是穿堂,有的則是人行道,我的目的只有一個即是,使周圍的住宅區居民,很便利地進入廣場,進入基地,覺得很方便來這裡走動,在這裡參加活動或參加社區課程的人,和戶外的關係很通透。

*對於道路的丁字路口(路衝),我並不覺得一定要處理一個什麼東西來回映,因為從都市計畫的交通計畫觀點,丁字路口只是意味著交通上的衝擊,我唯一堅持的是,在這個區域不要設置停車位、或基地建築計畫的主入口(次入口我還不避免,因為交通號誌可以順便作出口通行管制,詳見彰化稅務局的google earth的航照圖,彰化稅務局上下班的通勤交通旅次幾乎幾乎不造成周圍道路的交通負擔)。

*剩下的廊道、廣場、地景、露台的手法,則是大多數大學畢業設計常見的手法,沒有太過獨特,但卻是實用的空間手法。

太多人拿到題目之後的動作,即是根據題旨,機械化地「將圖面完成」。缺少對一個題目質疑、批判的習慣。思考深度加多一點點,其實即可探求出題者的真意,得到一個相對上較具社會關懷和專業習慣的解決方法。

以上淺見分享!

2010年8月26日 星期四

842盲點




畫圖有時候會有盲點,畫完一張圖之後,有時候第一次感覺就對了,有時候,看起來怪怪的。比例,線條,畫法,角度,都有可能沒有切到正確的位置。


然後同一張圖放個幾天,在拿出來看看的時後,一下子就覺得哪裡不對勁,動手修改,立刻正確。畫圖對著的一個畫面,,在看看畫畫塗塗改改的過程中,焦點會跑到細部的畫面,忽略了和其他部分的關係。自己對自己也是,演久了,入戲了,於是也有盲點。


一本素描本一頁一頁的畫,一頁畫完了換下一頁,然後放著,不急著欣賞也不急著檢討。隔一段時間回味,畫的好的覺得心情很愉快,畫的不好的地方,好像也可以一下子就找出問題。立刻更正。


盲點很難避免,不過,我們還是可以用一些方法嘗試,用一點時間沈澱,找出自己的盲點,並打開它,處理它。

841設計公司能不能有產品區隔性的定價策略


「你希望是由我親自設計的,還是公司設計師設計的?」一位設計公司負責人在和客戶議價的時候這麼說,最後這句關鍵的話大約發揮了一定程度的影響,設計師談到一個好價錢,而客戶覺得自己的委託案可以由大師操刀心滿意足,會議在愉快而爽朗的笑聲與氣氛中落幕。

很多理髮廳都有這樣的商業模式,不同的髮型設計師有不同的名牌號碼,而有不同的價格,名氣越高,價格越高,名氣越低,價錢相對低廉。建築設計公司能不能有像是理髮廳一樣不同設計師有不同定價的策略與作法?


我的答案是:不可以!


首先是產業模式的關係。


在台灣的設計公司,無論是建築師事務所、室內設計裝修公司、甚至設計師工作室等各種規模,基本上規模都不夠大,即使規模很大,其實公司的個人色彩還是很重,即使使用一個比較不個人化一點的公司命名,其實無論同業或客戶,還是以公司負責人為招牌來認知理解,例如:大元建築師事務所代表姚仁喜建築師本人,真工設計代表程紹正韜設計師本人,橙果設計公司代表蔣友柏一樣。當然更多建築設計事務所以建築師本人為名的不計其數。在這種產業現況之下,無論產品多少同事經手,無論最後由哪位交付產品,無論由哪位同事請款對於客戶本身而言,這個產品就是老闆設計師本人的作品。同時,誰故意做出次級商品,無異是自毀商譽,就像是一位作西裝的師傅一定不會故意作一件鈕釦對不齊,拉鍊開不了的次級西服來襯托出另外一件出自同一個師傅之手的頂級西服。因為,每一件都是頂級,每一件都是首選。


設計這種商品有單一打造、性格獨特的性質。不像特調飲料可以分大杯小杯,或像房子一樣可以選平房、豪宅。每一個設計結果幾乎都是唯一,即使地段、面向、格局、尺寸條件類似,一定有需要調整的地方,調整出對基地最適合的結果。這個特性的關鍵因素在於因為設計幾乎不能「量產」。換言之,每一個設計都是一個獨立個案,即使我們偷偷採用了以前用過的方案當作雛形,這也不能太過高調的聲張。就像是西裝師傅不會告訴你,你手上剛出爐的西裝褲的拉鍊,是他買了好久放在倉庫的存貨,不是新的,但還是很好用。因為是量身定作的關係,再加上設計公司個人色彩強烈的經營型態。一個設計成果的出品,從行銷的觀點是只有兩種策略,一種是設計檢討程序綿密的頂級定價,另外一種則是蓋得出來全然配合業主的市場行情價。前者強調設計風格與設計品質,一個設計案的進行中,不斷的草圖討論、草模型、3D效果圖大概是少不了的空間討論溝通工具。而後者會強調時間和效率,同時各種周邊業務也需要承攬,以量抵價,薄利多銷。


然而,通常這兩種模式一個設計公司大約只能選一個,這個原因是專業度的問題。專精在設計的公司,會逐漸累積出資料庫、空間解決模式,風格語彙。專精在大小通吃的公司,也會累積出業務模式。但其中,累積的過程作重要要累積的一件事是「口碑」。同業或客戶間的口碑。累積需要時間,同樣的時間下,當業務類型限縮在某些類型的時後,專精自然提高,口碑也自然出來。當一家設計公司設計以外的什麼類型的業務都作的時後,就很難被歸類到前者。


其次是經營模式的關係。

從組織的立場看來,設計公司只能建立團隊,而不能建立平台。所謂的團隊指的是一般的公司組織,有兵有將,能相互掩護、能協調作戰,財務上關係是薪資,例如一般的建築師事務所。所謂的平台,指的是可能有一個公司的組織框架,但其實成員都是獨立個體戶,只有在某些工作需求會業主需求的時後,才會在空間上一同出現,平常時則是自負盈虧,財務上的關係是業務所得。例如:某些理髮廳,國高中文理補習班。


因為設計這種業務的承攬關係是委託,而不是買賣。因此客戶和設計師窗口的對話密度(服務)是很高的,不像是保險公司的銷售業務員,公司不太需要對於個別案件投注過高的關注,因為產品定型化之下其實很多問題或糾紛,都在產品設計的時後列入考慮,也可能有固定的說法、詞條、解決途徑甚至是專員接手服務。而設計案的進行則不是這麼容易預測,什麼時候需要變更,什麼時候法規出現新規定,什麼時候建管單位對某一個措施有一個新作法,都是讓設計商品無法量產的原因。更重要的一點是,從法律層面來看,無論一個客戶是經由何人介紹,有公司裡哪一位設計師接洽,一個設計的委託,當事人的一方是客戶,另一方則是公司或公司負責人或建築師本人。如果作業環境是一個平台而不是一個環境,這種情形下的指揮關係薄弱,每一個設計師一定以自己的案件為優先處理,平台上全部共同的工作或部分共同的工作,決不是設計師心中的第一要務,甚至,設計師工作一忙,公司要找人可能也落得找不到的窘境。建立團隊的要件有二:一是穩定而合理的薪資及其制度。二是向心力的凝聚。


絕大多數的設計公司還是以建立設計師團隊居多,一般也期待設計師能身兼繪圖、法規檢討人員。這種條件之下的員工能處理的工作自然對公司而言順暢很多。在這種經營模式下,自然所有案件最後經手的檢驗人員就是公司負責人,類似設計總監的角色。換言之,所有的公司出去的案件都由設計總監負責。


「你希望是由我親自設計的,還是公司設計師設計的?」客戶覺得自己的委託案可以由大師操刀,也心滿意足,不過回去仔細想想遲早還是會有疑問。


設計公司有不同的價位的設計勞務?

有比較便宜的和比較貴的?

這裡兩種差在哪裡?

設計公司的設計師的設計比較差?

比較差的設計蓋不出來嗎?

會比較不好看嗎?

還是能改圖的次數比較少次?


設計案根據不同基地條件,不同的法令限制,不同數量的會審單位,不同的程序會有不一樣的工作量,複委託單位多少,價格變動的理由,應該是這部分,也只有這部分。設計本身的思考密度,尋找設計機會,解決問題,應該依一樣的標準作單一定價,甚至在團對中不同資歷設計師的設計結果,經過作後設計總監的確認後有應該有相當穩定的品質。反映在報價上應該只有針對這部分自己覺得合不合理來決定。換言之,同規模同類型的案件,即使價位不同,也不會是因為設計師不同、設計用心不同而造成價位的不同,頂多只可以是作業時間繁瑣程度、會驗會審單位規費增加等實質上代辦事項費用的轉嫁代墊款的取回追補款的預計。數字不同純粹是因為工作內容多少的關係,而不是設計用心程度多少的關係。


只有商品量產,才能因量產享受到因為數量增加的邊際效應。也才能作不同的產品區隔(一站購足?)和產品組合(搭配套餐?)。只有制度平台,才能因為不同人的服務而有不同定價供客戶選擇。 設計是一個勞動密集的產業,每一份完成的藍圖,都是經過手工透過滑鼠一筆一畫的勾勒完成,中間經歷許多修改,也累積許多設計師的用心巧思。設計費,因為規模大而足以節省部分的作業成本回饋給客戶是可以的,但不可以用設計品質高低設計密度的多寡來決定價格高低,更不能以是不是本人親自操刀為由來增加設計費。


設計是個毛利相當低的行業,那種一票人要蓋房子找不到設計師或建築師的時代很久以前就已經過去了,現在很多事務所是因為設計熱誠使然撐下去的。如果你目前正在和設計師討論圖或正想找設計師討論,我也請您尊重設計專業,不要再殺價。

感恩


合十

2010年8月23日 星期一

840蛇板心得分享(二)





上板和下板特別要小心,這是最長跌倒的時點。


上板時,重心要低,同時落於前輪和後輪之間,一開始上板,後腳瞪地不要太用力,力道太小頂多是上蛇板後移動很慢,力道太大,右腳速度太快容易划跤。


下板要停止的時後,墊腳尖史前板後板均傾斜於同一側,有人說:「向腳尖處傾斜或向腳跟處傾斜均可。」我的說法則是:「雙腳同時墊腳尖,使蛇板前後板均向前傾斜,這個方法較安全。」上板後,第一個功課是動力,第二的功課是方向。



以下說明蛇板的方向控制。(請參考圖示)


無論前板後板,重心偏向的那一側,即是輪子行進的方向。


板子因重心向右傾斜,輪子就會轉向右側。板子因重心向左傾斜,輪子就會轉向左側。如果是玩傳統滑板的人會很習慣兩腳重心向同一側傾斜,例如右轉時,兩腳均向滑板直行的右側傾斜,左轉時,兩腳均向滑板直行的左側傾斜。在傳統滑板中,前二輪和後二輪的機構及方向機制是完全相反的,因此會有這個習慣。


不過蛇板的前後輪機構是一樣的,所以要改一下,右轉時,前腳向右側傾斜,後腳向左側傾斜,所以,輪子的方向會呈現前輪向右,後輪向左的狀態,這事正確的。前後輪的方向自然形成一的弧線(如圖示中間的小圖),如果兩腳同時向右側,則會使前後輪同時平行向右,也有這種玩法,不過那是有點特技的領域,在玩阿飄移動的情形,一開始不建議這樣玩的。


有動力、能煞車,可以自由左右轉,這三件事情學會之後,會逐漸體會到蛇板的樂趣。



我用前腳後腳說明是因為蛇板是側身操作的,有的人習慣上板後蛇板向右移動,那右腳就是前腳,左腳就是後腳,反之亦然。自己一開始是練習右腳擔任前腳上板,最近開始用左腳上板練習,左右均衡一下。

2010年8月22日 星期日

839 蛇板心得分享(一)



蛇板動力解析

最近學會蛇板。

分享一些玩蛇板的心得,如果你也有興趣,或你的小孩有興趣的話,這些建議提供參考,還有一個會玩蛇板的父母(或說會耍帥的父母),其實在小孩心中是很威的,嘿嘿!

一、蛇板簡介

蛇板大概是滑板的變形,不過蛇板分成兩塊板中間以一個軸連接,透過這個軸,兩塊板可以扭轉,前板和後板上各有一個輪子,而輪子和板底面交接的軸面,和板子本身有一個約20度的斜面。

二、蛇板動力來源分析

我想對一個學蛇板的人來說,最難理解的是動力的來源。分析的過程有誤的話請見諒。基本上,蛇板的動力來源是雙腳,對不起,接近廢話。開始學蛇板的人,大約和我一樣除了揣摩會玩的人的動作,上網找資料,問人,大概是如此,不過,這種學習方式其實有點辛苦,我也算是這種方式學會的人,不過,在學習過程中,我經常思考,動力是怎樣產生的,因為這樣想的關係,也讓我很快上手,以下分析:

蛇板的玩法一般來講有,三個方法,(1)前腳擺動,後腳穩定。(2)前腳穩定,後腳擺動(3)兩腳擺動。因此可以這樣說,動力來源是來自板子的「擺動」。因此我們來看板子的部分(請參考上面圖示)

板子上的輪子和版的連接面和板子本身大約夾角20度,輪子並不是固定在板子上面的,這一點和傳統滑板的構造不一樣,傳統的滑板,輪子和板子連接的地方,其實是一種橡膠,但也有角度,因此傳統滑板重心向右移動,會造成前兩輪或後兩輪因為重心偏移造成的壓力透過橡膠使之向右稍微旋轉達到右轉的效果。蛇板的構造中,輪子板子之結合的輪軸軸面和板子的夾角,會使輪子擺動的過程,因為輪軸旋轉(=板子斜向移動=輪體擺動),抬高板子。

這裡我在說明一下,輪軸的旋轉(不是輪子轉動喔!),對軸面而言是一個平行的平面,但對板子而言,輪軸旋轉的軌跡所形成的圓面,因為有20度左樣的夾角,輪軸旋轉的輪底軌跡形成的面,其實對板子有一個自然形成的高差,就是圖面中的H。因此板子的左右擺動,會造成輪軸擺動是旋轉,然後造成板子的高差(兩端高,中間低),如果蛇板是移動中的,只要有一點點移動即可,這個板子升高所累積的位能,會因為輪子的轉動(不是輪軸的轉動。)釋放在蛇板移動,這,就是蛇板動力的秘密。

輸出動力,如果用比較公式化的語言描述的話就是:

腳步的擺動動能→輪軸的旋轉→板子的高差位能→蛇板移動的動能

→:造成的意思。

以上的說明學習者而言,也可以這樣想像,在蛇板上的玩者,就像是在一個大型排水管的底部移動(如上面第二張圖示。)波浪形的移動,每一次的移動的動力來自輪子到達相對高點滑下來的位能。這也可以說明,為什麼蛇板的玩法分為三種:(1)前腳擺動,後腳穩定。(2)前腳穩定,後腳擺動(3)兩腳擺動。因為一個板子的左右擺動其實就可以產生足夠的動力,而平衡感出來的時後,兩腳擺動的動力輸出就更多,至於兩個輪子會什麼不會跌倒,我想,跟腳踏車,機車的原理相似,如果速度夠的時後,在板子上就可以穩定移動。

當然蛇板有結構上的限制就是速度不會太快,和直牌輪相比。因為是透過板子S形擺動產生動力,所以可以說,除非蛇板的夾角可以改變,不然是沒有換檔的機會,不過運動本身愉快就好,不一定須要追求速度就是了。

三、蛇板學習上的建議

上板的方式是前腳先踩上板子,使蛇板立起來(只有兩輪著地,板身不著地),後腳蹬地產生一點反作用力同時跳上後板,然後順著後腳蹬地的反作用力微微移動即可。

事先找一個有微微坡度的場地也不錯,因為坡度的關係會滑動,有微弱的自然動力,先練習再上面可以「穩穩的慢慢的移動」。我本身在彰化體育場玩蛇板,只熟悉彰化體育場的直排輪運動場,場地的兩側有一點點坡度,是不錯的練習地點!通常有直排輪廠商在那裡擺攤教學,也算友善。在那邊練習也有人可以問,還不錯。

接著練習在擺動的板子上產生動力的方法。我的建議是先學「前腳穩定,後腳擺動」,因為這種方法,重心會偏在前腳,比較不會跌倒。當然這是個人經驗。

四、結論

現代人平常工作忙碌,工作日一到五要求自己運動不容易,週末是運動的好機會。蛇板既結合腰部運動和腿部運動訓練平衡感,小孩子如果對直排輪有興趣。蛇板剛好是運動和親子時光結合的好運動。

國小的時後,有一個親戚從美國帶一塊滑板送給二弟,二弟沒在玩,後來被我默默的佔有,呵呵!當時只有在美國電影或影集裡面才會看到滑板,彰化很少人玩。國中高中的時後彰化開始流行溜冰,當時也和同學常去溜冰場溜冰,不過,把妹好像才是積極想去的理由,呵呵!(懺悔一下!)今年迷上蛇板這件事情剛好銜接我以前的興趣,會玩蛇板這件事讓我在女兒面前很罩得住。面對女兒崇拜的眼神,我其實是很驕傲的,呵呵!


2010年8月9日 星期一

838專業的樣貌


專業的樣貌



準建築人手札網站站長Eager在台中TADA衡道堂舉辦了一場座談會,主題是「學士後建築碩士101座談會」,這是一個協助大學時候不是念建築相關科系而嚮往進入建築領域學習的人的一個座談會,除了號召幾位在建築教育上很有教育熱誠的學校老師以外,也有已經進入建築領域的同學分享自己的心路歷程,對於過去不得其門而入的外科系而言,這場座談會相當具有參考價值。



對於外科系而言,建築專業的樣貌是什麼呢?美好的室內空間?獨特的建築造型?或許身為建築人本身就是一項很酷的角色扮演,風格強烈的衣著與名牌配件,斜背著昂貴的大砲相機,揮動名貴的高級鋼筆,解說著自己嘔心瀝血精心的建築設計模型,侃侃而談?你可以從建築史裡知道建築藝術經典在各個時代及階段的不同變化,也可以透過各種深度旅遊到各國參觀建築大師的驚世鉅作,可以聆聽欣賞建築設計相關的演講及展覽,甚至資金足夠還可以邀請或是委託建築設計工作者進行討論協助自己打造一個美好的室內空間或是一棟夢想中的建築物。建築可以是一個全然美好的愉快體驗,如果只是興趣。我的意思是將建築當成興趣是一回事,以建築作為一項自己持有的專業,期許自己、要求自己、砥礪自己在這項專業上成為自己心目中的專業建築人則是另外一回事。即使通過建築師考試,如果沒有這樣的態度和自我期許,我認為那還只是很皮層的建築人。


在學習過程中,除了辛苦而精彩的建築設計課程外,建築還有很多看似枯燥的學科,施工圖學、建築材料、建築結構、物理環境、設備應用、營建估價、都市計畫、都市設計等,許多你可能不知道,但都包含在建築專業以內的枯燥課程。大三的時後,我們班組了一個結構讀書會,原來的目的是為了要建立共同筆記(共同組成一份完整的建築結構筆記),同時約束並督促大家學習建築結構,不過,大概全班只有一位同學鄭宏男對於結構很有興趣而主動的積極學習。結構是一門辛苦的課程,說它是數學課一點也不為過。當時設計課在星期二,結構學在星期三,自然而然地,建築結構變成是一門用來熬夜趕圖後的補眠課程。而每次建築結構期中考前的那個晚上,讀書會就在黃博麒家開設的小火鍋店,由鄭宏男為我們考前補習。期中期末考低空略過是常有的經驗。真正接觸並進入建築的學習領域,才會發現,建築設計雖然是最辛苦卻是最有趣的一環,也才會發現,為了讓這些有趣而美好的建築物發生,那些枯燥乏味的、單調平淡的其他科目都是必要而且需要我們強迫或誘導自己去喜歡、去學習,以達到建築養分的飲食均衡。


在進入職場後,如同其他行業一般,建築人有風光的粉墨登場時光,但是更多的時間與處境是,市場上私人委託案斷斷續續,公共工程競圖案採購制度上仍有瑕疵,且設計單位之間傾向低價搶標競爭,營造施工品質不夠嚴謹,完工結案交屋時與業主期待落差而容易糾紛不斷。同時建築產業的平均薪資不高,營造廠勞力辛苦,薪資可能稍好,而設計公司或建築事務所的工作絞盡腦汁卻是薪資偏低。在台灣整體產業上,因為我國逐漸邁向已開發國家,都市發展逐漸接近於飽和,未開發的待建素地不多,同時基於開發完成率的逐漸滿足,土地價格也逐步偏高,上游開發案量減少,連鎖影響到建築設計委託的總體數量。因此持平而論,建築產業不是一個上升中或是火紅的產業。所以,一個進入職場的建築人最最日常生活的寫照,不是在舞台上侃侃而談一個設計案的空間精彩處在於那裡那裡然後接受委託單位與群眾的掌聲,而是安安靜靜地在圖桌上、在電腦前,伴隨著白膠、模型材料、美工刀,日以繼夜地不斷改圖,不斷因為建築法規要求與業主變動的需求,重組空間上的各種組合可能性,一筆一畫的繪製修改調整下一次設計會議所需要的圖面。甚至經常犧牲自己的假期或是家庭生活。



我所陳述的這些負面情形,有沒有,會不會嚇跑原來對於建築學習有興趣的人呢?不過,我想作的並不是潑這些人冷水,而是淬洗這些人的意志。就像鐵器的鍛打,在高溫通紅的時後需要澆淋冷水急速降溫。滿腔熱血,一肚子抱負,手上拿著簡章和相關紙本資料的時後,按耐住自己的衝動。問問內心身處的自己,我是因為無路可走,才尋求建築的?還是我原來的路線亦能勝任,但內心的燥動讓自己必須停下來面對自己的強烈的渴望。有沒有做好準備,讓自己走向一個全新的惡劣環境,披荊斬棘?


將建築當成興趣是一回事,要將建築作為一項專業則是另外一回事。從踏入建築專業的開始,原來美好的想像會先褪色,接踵而來的是一關一關的難關,依序橫在眼前,你絕對不會一塵不染地全身而退,你會全身是傷、滿臉卷容的驚險通過,其中甘苦點滴心頭。


準建築人手札網站站長Eager的建築道路不算是順遂,幾經挫折,出國深造完成建築的訓練並品嚐到建築的美好果實。但那是表面,那是風光的表面,背後的付出與辛苦,只是他輕描淡寫下的雲淡風清。準建築人網站的英文名字是「forgemind」,照forge mind字面上的意思是砥礪心智。準建築人網站的前身原本是一個新聞台,紀錄著站長先生的學習心境與心得,隨著分享,感動許多建築人,像是一塊磁鐵,進而吸引許多建築上有熱誠的老師與建築工作人的交流互動。而後來,我很喜歡「準」這個字,對我而言,那是「not yet」的態度,隱含著「~還不夠,還沒,但是想試著要~。」的態度,隱含著「還要~,還有~」的積極、持續的態度,當然這是我自己的看待與定義。



「怎樣學建築?」這個問題之前,可以先問自己另一個問題:「為什麼要學建築?」不管是不是眼前的學習之路,走的不好希望另謀出路,或者是說,原本的工作或學習如魚得水卻不敵內心深處的渴望。總是應該先將「為什麼要學建築?」這整件事想透了,心理謀定了,才算是做好心理建設。無論學習建築的初始動機為何?如果只依賴一開始學建築的動機或初衷,這條路不一定走的遠,不一定走的順。學習的過程隨著逐漸投入之後,也慢慢產生不同的體會與不同的感受,這一定和一開始的動機與初衷或想像不同,除了莫忘初衷以外,如果一開始做好心理建設,接下來的建築學程,我們就可以相信,我們足可以在遇到挫折與氣餒時,有迎刃而解的機會。


專業的樣貌,永遠不像表面所顯現出來的那樣美好,專業的拼湊過程就像是瞎子摸象,隨著逐漸摸索到的四條粗壯的象腿、纖細的尾巴、圓滾滾的肚子,長長的鼻子與大大的耳朵,我們的感受隨時再改變,隨時在起伏。摸完整隻大象之後就瞭解專業了嗎?也許還有一大段路要走。

837敷地計畫操作建議

敷地計畫操作建議

敷地計畫的操作從考試的觀點看來,目的在於確認規劃意圖與量體手法,在於對環境呼應,建築群選定、概略尺寸,開發總量概估作明確地交代,而不在建築物的造型、地景、鋪面、街道家具等零碎的細部。

在心態上,要將敷地計畫視為一個提案初步草圖。敷地計畫繪圖部分可操作的時間大約三個小時,扣除後置工作(畫美美的示意圖、補充圖、上墨線、上色等時間)真在讀題、審題、構思、草稿的時間大約只有2小時。

在準備上,各種規劃類型所需要的零件及其尺寸應該先有一個預設值,對不對,準不準,概略即可,一方面這些零件的組合只出現在閱卷老師的面前一次,另一方面要相信自己,在考場上腎上腺素激發引導出的自己的潛能,一定會適時適地適題地修改調整。


2010年8月8日 星期日

836一個邀請

發出了一封邀請建築參訪的邀請函。邀請建築師對自己的作品作些分享。
也不算是邀請函,是一個請求函。
希望前輩建築師分享自己的作品、產品、心得、智慧。
簡單講,就是一種公然要求別人分享自己的智慧結晶啊。
信剛發出去。呵呵!答不答應還不知道?
明明自己最近生活才悠閒一點點的說,看來不搞點活動來辦辦,好像只不住自己好動的靈魂。

835動肝火

835動肝火
在一個對話中動了肝火,一種被惹毛的感覺,後腦杓後面一圈逆髮一陣刺癢,那是我即將生氣的前兆。
其實自己不算常生氣的人,當然這種話自己說其實不算客觀也沒有說服力。不過也因為自己不常生氣,所以面對嗔怒前的風雨欲來,還沒建立好處理情緒的好習慣。比起處理自己沮喪、挫折的情緒,嗔怒明顯生疏許多。

歸納自己會生氣,甚至陷入暴怒,通常有幾個理由:
1.對話的另一方,語言開始無理取鬧,離題或者是擴大討論面,讓我覺得這個討論已經不再以解決問題為目標,而是以增加彼此心理負擔為目標。
2.在談判妥協中,自己已經有所退讓,對方明顯意圖得寸進尺,擴大自身利益。
3.在自己覺得認真之下,對方胡言亂語玩笑化了,覺得自己的認真視事是個笨蛋。
比較常見的大概是這幾點。會生氣總是有很多不同的理由或情境疊合在一個時間點,很少有絕對單一的理由,但通常總有一個最致命的「一句話」或「一個表情」,這個致命的態度或表情被自己解讀為一種態度,一種放棄的、不屑的、不在意的、不體諒的、不妥協的,不打算善意溝通討論的關於「尊重」層面的負面態度。如果對話的另一方,不是很疏遠的陌生人,怒火延燒的燃點似乎更低。

好弔詭的是,和友善溫和相比,憤怒是一種負面的情緒。但和冷漠相比,憤怒卻是一個還算正面的表現。因為冷漠代表完全不在意,可能也不再在意了。而憤怒代表原來雙方之間的關係並沒有改變。

無論怎樣分析,也不能為自己的修養不足找藉口,只能找克服方法。「動怒」除了象徵自己不夠「理智」以外,也象徵自己「能力不足」。因為任何引起生氣的語言,拋開情緒,一定還是有可以討論的空間,沒要找到正確的「爭點」理性審酌,做言詞辯論,就算是「不夠理智」或是「能力不足」。如果生氣的原因是對方不認真了,輕浮了,胡言亂語了,那麼立刻放棄自己對話的認真態度,也跟著胡說八道,應該也是解法之一。 雖然後面的方法不算積極,而且也有讓對方誤認為我們賴皮胡亂了的風險,這個風險存在的原因是不確認對方是邏輯上錯誤的愚笨還是態度上錯誤的白目。

我的意思是,學習處理憤怒情緒,需要高度的智慧和技巧。因為我們真的不想只為了對方可能一樣也有的修養不足、態度不對、觀念錯誤、能力有限,因而和對方的關係冷漠了、斷裂了。我們只是想對話過程中雙方站在同一個基礎,用相同的語言,討論相同時空範圍、議論範疇之下的「同一件事」。

我目前所能想到的一個應對方法,是反芻對方點燃我們嗔怒的最關鍵的那句話,
那句話拆成主詞、動詞、副詞、連接詞。像是當兵比賽拆槍一樣,拆出所有零件,將注意力放在關鍵錯誤邏輯。而不是對方的態度。如果我們真的言之有理,順理成章,檢驗過後確認正確無誤,應該也不會有情緒吧!希望我下次後腦杓刺癢的時候會記得這篇自省文。

834收尾工作

收尾
收尾的工作項目完成,這個進行中的工作才算告一段落,才算是結案,而心裡的石頭才能放下。而不是工作完回家,書包往地上一放,躺進沙發。很多人不懂這個道理或者沒有養成這樣一個習慣。,所以,類似工作的前置作業要做很多次。而那每一次都是白功,是一個虛耗。「收尾」的工作,其實不只是為剛剛完成的工作劃下句點,也是為下一個工作預埋伏筆。
最最常見的收尾工作,例如:
回到家將文件歸檔,將手機、皮包、鑰匙、行事曆、包包中的文件按照取出的檔案夾或書櫃一個一個依序放回去放回去。書包空了,於是可以為下一個工作做準備,等待下一個工作行囊的承載,書包空了,也代表心裡的負擔空了。可以好好歇息。有時候一回到家不急著收尾,不代表不需要收尾,而是將一到家裡的眼前工作優先處理,把一個收尾的工作當作是一件待辦事象放在心裡,什麼時候處理「收尾」呢?小孩溜完冰、玩玩積木、洗完澡、上完廁所,上床睡覺。一切沈澱了,於是回來做四、五個小時以前應該要做的收尾。
我不是喜歡熬夜,只是事情就這樣多,沒人能代勞,總是得盡量做完,即使不能今日事今日畢,也盡量減少工作的延宕,就像是信用卡上的應繳金額,總希望越低越好。尤其當待辦事項是某一個工作項目的「收尾」的時候,當日及時完成,是最重要的睡前任務。

2010年8月7日 星期六

833截止日期

截止日期
兩點四十九分,我終於將明天要交的貨完成。
刻意壓在截止日的前一天開始,怕自己會反覆修改,延誤其他工作,我的工作需要思考、需要審酌、需要動手,需要整理。我需要很多時間,但又怕花太多時間。
很久以前相信一個道理,按部就班能提前做的提前做就不會有時間壓力,就是說,越早做完就可以越快甩開催件壓力。
後來因為相信這個道理的緣故,很多工作一到手上就迫不及待地著手,以為可以越快做完之下越快擺脫催件壓力,結果,因為提前做心想已經提前了,結果工作反而沒有效率,一星期的第一天開始做,結果做到星期四,竟然還沒做出一個所以然。而且還延誤其他的工作項目。有很多待辦事項是辛苦的,如果每一個待辦事項都不是一兩個月可以完成的那更辛苦,因為每一個工作都有起頭,都做一半,實在沒有成就感。就好像高中讀書的時候,每個科目老師都上一小部份,那麼多科,每一科都只懂一點點,一點點一點點的累積,上到作用力與反作用力的時候,第一運動定律已經忘記一半了。如果可以連續一整個月都上物理課,或是一整個月都上英文課,那一定會很有成就感的。我真的這樣相信,高中我曾經一整個月都只讀英文,結果英文小考單字都會寫,好有成就感。不過其他科目就慘了~嘻嘻!
後來體會出一個道理,用每個工作項目的截止時間來加速每一個工作的完成。因為事情實在太多,根本沒時間騰出來提早處理,因為要提早處理任何一個工作項目的前提是要有時間,而行事曆上一堆完成一半的待辦事項,時間隨時有工作等著要用,要提早做某一件事情,意味著,要犧牲一件工作,或放棄一件工作,這兩個多禮拜,沒有上健身房,沒上練習場,推掉這個月的下場球敘。實在沒有時間。
更何況有些工作是例行公事,就像是,不能提早洗碗,不能提早曬衣服。因為要煮完午餐,吃完午餐之後,才能開始洗碗,洗衣機逼逼之後,才能把洗衣機的衣服拿起來晾曬。

這樣一來,有一件工作要記得做的是紀錄:評估出每一種工作項目概略的工作時間與效率。單位時間塞太多工作一定會熬夜加班,塞太少覺得自己好像很散漫。盡量剛剛好的話,大概就會又充實又愉快吧。

2010年8月5日 星期四

832 過濾

負面語言包含粗話、髒話、詆毀、調侃、責備、批評、抱怨等等。我們都喜歡甜言蜜語,例如:你好優秀,你很棒。絕大多數的我們都害怕負面語言,我也是。
一般人覺得我們不喜歡負面語言的原因很簡單,因為那是一種攻擊、那是一種不友善,在文字語句的規類上,負面語言是「壞人」。
負面語言容易引起我們的情緒,生氣或是難過,一般人也不喜歡這樣的情緒,所以連帶不喜歡引起這種情緒的負面語言。
不過,我個人認為一般人不喜歡負面語言除了表面上觀察得到的原因包含情緒、禮貌等因素之外,還有一個原因是,負面語言存在部分的「事實」。我們不喜歡事實是這樣不堪、這麼難以接受、這麼不美好。所以當負面語言帶著「負面情緒」告訴我們可能的一部份真相的時候。我們很容易反射性地拒絕聆聽,我們掩住耳朵。停止聆聽、連帶著停止思考審酌負面語言所帶著的可能事實。
如果一個人永遠不能坦承地面對「負面語言」,很難避免地,那在資訊的擷取上,容易會有偏頗、會有盲點。

我也不喜歡沒有禮貌的人,不只是我的個人偏好,這可能也是社會的集體偏好。但我們可能要學習的是,學著將負面的語言抽絲剝繭擷取訊息,因為我們知道,即使是端上桌的每一道菜,也不見得可以直接取食,有時候要剝皮剝殼,有時候要吐子去核,不是筷子挾得上的東西都可以直接送進嘴巴。

要學習嗎?我不知道,我所知道的是我們的社會逐漸陷入混亂,價值觀動搖。
環境污染不能不吃東西,空氣髒也不能不呼吸,過濾地聆聽,可能是自求多福的一種方法。

2010年8月4日 星期三

831過猶不及

過猶不及
對許多人而言不成問題的問題對我來說是一個問題。
例如上網,預定瀏覽一下的上網,看到一些想法,想回應想附和,一動手,就是一兩百字,然後是一兩個小時的掛網。
這兩天,覺得有點影響生活了。
給自己一個小懲罰,昨天書來電邀請運動,婉拒了,但我請他下次要再邀請我,因為那是我喜歡的運動。
在一點點小成果出現之前,將心收好。
正事不多,雜務很多。
生活本身是一個動態的紊亂,沒有一種收拾可以一勞永逸,凌亂隨時存在,要保持警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