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7年7月29日 星期日


今天上午一個聚會,好久沒看到的朋友Y,好像又瘦了
以前坐在他小機車後座上的記憶中,肩膀還有一支球竿
達還是不改幽默,對人的應對進退,我有的學
良師益友的J你得跑再快一點,看著你移動的背影,會讓我有安全感
即將升官的陽,關於筆觸,我的擔心會是多慮嗎?真的希望你順利,你是我們的大哥哥,
這陣子,我們都要很忙,忙於解決我們各自眼前和身邊的問題,會繼續忙吧!
直到下一次開懷的觀賞美麗的風景,先說好,下次我要做在”達”今天做的位置!

為自己安排休假,一定要有誠意,許多人經常為自己的人生安排休息,結果不是很不專心休息,就是那個休息搞的自己壓力很大,天啊!覺得這種行為真是有病,原來,有時候休息是邁入另一個領域的忙碌,而不是一個真正的"休息",後來發現,真正的休息是”關機”,而不是”切換視窗”!

2007年7月26日 星期四

050願意分享的前輩


大部分的人喜歡保持成功的樣貌,不願意表現失敗的那一面示眾
有的人擔心破壞形象,有的人怕反敗為勝的方法洩漏出去
不過,也有另一種人分享成功的喜悅,也分享辛苦的一面,還有克服難關的技巧
不怕別人成功,而是鼓勵晚輩一起努力,
我們以為世界上沒有這種人,後來發現,不多但真的有.
遇到這種前輩,只有一條最高指導原則, 心存感恩,傾全力學習!

2007年7月25日 星期三


我知道有的人比較高傲
如果和他們有誤會,通常很難彌補裂痕,或者根本是個鴻溝
我一向不會特別去彌補所謂的無意間的誤會
因為相信時間會給彼此真相
不用我給,也不用他給
今天,我在一個和別人的對話中給他一個意外的微笑,純粹是巧合
因為我也有自尊心
不過他也給我一個微笑
我想時間給他答案了
雖然時間沒有給我
不過,算了!never mind!

2007年7月22日 星期日

職業參觀活動

過去學生時代,一群人出動總是機車代步,例如工地參觀,或是事務所參觀,身為學生,我們總是興奮的一窺未來可能的工作領域,出社會後,社團舉辦的職業參觀一樣讓我感覺興奮和有趣,和過去戶外教學,不同的地方是機車變成汽車,參觀的職業或公司不見的和自己的工作有關係,不過,能夠學習的東西仍然相當豐富,仍然讓我感覺相當興奮!
構成一個愉快的職業參觀經驗的關鍵,不是公司規模大小,不是公司賺錢多少,不是公司贈品貴賤,而是,公司企業負責人願意分享多少心得,或是多深入介紹公司成敗的前因後果,對我們這些社會年輕人而言,永遠都像海綿一般的瘋狂吸收,企圖為我們自己尋找未來的可能性,和可能需要的能力,在將這部分與以補齊,能夠參訪到好公司很愉快,能夠向優秀的企業前輩學習更是幸運的事!

2007年7月21日 星期六

爸爸告訴我,有兩條重要守則一定要注意
1.做個社會上有用的人
2.不能做壞事
今天收到一封感覺到試探意圖來自前輩的電郵,只有幾個字,因為有些前因後果,心裡面有些聲音想要發出,於是一古腦的全吐出來,
一會兒,一個朋友來電,你是不是有寫Email給誰誰!
瞬間震驚,世界真小!還好我小時後考試前在菩薩面前就已經發誓要做好人,而且都沒有做壞事.

2007年7月19日 星期四

親切尺寸的都市紋裡


關於建築的操作物件,除了形式,造型,軸線,秩序之外,
在構造物的皮層的部分,表面的質感,也就是texture,
texture經常是建築人關心的部分,小到建築外強的材料表現,大到都市含構的紋理現象,
這樣的質地反差會反映在建築不同質地的交介面,
例如:四五九五和抿石子之間
也會反映在都市在不同使用性質或強度的交介面,例如:工業區和住宅區之間的藍帶綠帶或是公共設施用地
texture經常是相當迷人而媚惑的,我現在還不太能形容那種反覆推動我設計觸鬚的情緒是什麼,或許是尼采所說的”在虛假的面具下要告訴我們的是真實”
又或許是那種”看不到的東西是不是真實”的不確定性背後透過texture表達佐證意圖的不安全不信任感的淡然,我目前還說不出那個晃動我的美感理由是什麼
不過我探索到一些可能的知識的碎片,texture通常是環境,文化,與行為在足夠醞釀或發展延續的時間或時段中,進行並完成了一個有深度而且足夠持續的累積,或發酵,例如:
在竹蓆上,睡一個相當程度的香甜的午覺,
這樣的結果,除了呈現一個累積的事件之外,所以我如果不是會去成為一個設計老師,就是會被我的小寶貝生氣地扯頭髮!

就事論事

“團隊合作”和”就事論事”是我這一個月以來最常說的話,
在幫忙協助公司制度化的時候
有幾個朋友的人問我,”為什麼放棄了!怎麼不再嘗試”衷心感謝夥伴的支持,
請相信阿貴的努力和嘗試,讓我有一陣子見到一個熱情的團隊
新團隊需要磨合的時間,我的存在不管奠下多扎實的基礎,只是飛鴻雪泥
市場沒有改變,不過因為不是原班人馬,因為沒有制度傳承,因為沒有詳細的交接,
大量的犯錯和服務品質不佳,確總是令人擔心的事情,
阿貴心裡面確實有著不捨,不過難過傷心之餘,我心裡呢喃,
就事論事的架構下,其實對我而言並
沒有所謂的堅持或所謂的放棄,只有最佳化,人力時間配置的最佳化
面對成就指責,明明非自己認知的事實,為什麼我的手會發抖,搖晃出些許的情緒?
烤雞的話一針見血地指出我的暈眩的迷惑
“你只是在氣自己也許有更好的配置,但你沒選對.”
更好的配置,是的,我們面對著許多選項,
要玩,要睡覺,還是要唸書
要硬撐下去,要交白卷,還是要離開考場
要出國進修,要國內進修,
要考取執照開業,還是尋找蓋章簽證的建築師
要在暑假唸書充電,還是工作賺錢
要發文回應,還是抱持沉默
要強烈攻擊,要溫和回應,還是要就事論事
我們總是希望持續的選對選項,並且讓這些正確的選項串連成一個看似合理的路徑,引導我們到達經常被我們反覆修改又反覆修改的目的,但是就是那特定幾的地點,於是我們也許期待能在盡量降低誤差或是折扣的條件下到達某些地方.
面對安排自己一個人的相關選擇的決定,配置,或是佈局,並不是一件困難的事,因為那傾向自虐的民族性,說明撲鼻香是來自日積月纍的寒徹骨.
然而面對其他人,就事論事不是容易的事情,因為通常不是要刻意忽略別人的情緒,就是自己的情緒!

2007年7月17日 星期二

不是只有在網路上,即使再真實世界裡,
討論問題,基本上就是要釐清有幾個問題和到底是哪些問題,哪方面的問題
當問題具體化成為特定的幾個具體的問題的時候,
於是大家放下身段與身分,以最澄明的且最理性的態度,不帶個人成見,就事論事.
聲東擊西,邏輯不明,立場飄搖,模糊焦點,即使動機再純良,都一定會被誤解!
網路上的虛擬人生或許不比真實一樣的立即反應,但是長久以來,依然會塑造出一個隱約確鮮明的人格,被識別被否定或是被認同.
即使匿名發言都應該對自己的發言負起責任!
具名發言當然應該更為慎重自愛!
好人和壞人的分別是一回事.
對的事和不對的事又是另一回事,
如果在網路世界的發言,不能向真實世界一樣忠實誠懇,冷靜理性,就事論事
人格,很容易被質疑!

2007年7月16日 星期一

在準建築人手札讀到一句,徐岩奇建築師前輩轉述過其他前輩說過的一句話,
"建築界好人已經不多了, 應該多團結, 千萬不要自己打成一團, 讓壞人看笑話"
內心感動於這樣宏觀寬容的文字敘述.

這個世界本來就不是一言堂,當然各自表述山頭林立是再自然不過,反映於建築這個圈子也是這樣.
可是面對建築環境惡劣,設計費低廉,工資不合理,非專業對專業的誤解,設計產品不具體因而被視為”弱專業”,設計環境一片血紅,
建築人有不團結的條件嗎?
建築人真的有不團結的條件嗎?
建築人其實好像可以更加團結!

為什麼要切割出補習現象和建築專業來同中求益呢?
大家都是建築業中,每天和敷衍苟且將本求利的不良營造廠以及斤斤計較且非專業引領專業自以為是的不良業主,和被社會大眾非建築人曲解誤解的槍林彈雨中匍伏前進,只求糊口的努力的建築人,為什麼彼此對立?為什麼自己人打成一片?
是因為還沒考取執照嗎?
是因為考取執照開業後業務競爭彼此割喉嗎?
是因為設計理念和設計手法不認同嗎?
是因為看的見的建築師沒有人有厚實的建築專業嗎?

為什麼要切割出補習現象和建築專業的同中求益呢?
如果補習效果未能符合業界需求,是不是要求補習班老闆這個建築人修改該公司的建築補救學習教育方向呢??

有人質疑,為什麼這件事大學建築教育界並沒有做好?
王俊雄老師在”台灣建築師考試制度如何成為夢魘”一文中所說,”…學校裡教的,考試大概都不會考…取代了原思辯與廣博並重的大學建築教育。”我覺得一針見血的直指關鍵,那就是,大學教育應該思辯與廣博並重還是集體淪為建築師考試補習教育機構?
思辯與廣博並重,自然學術養分雨後春筍著書立論百家爭鳴,而集體淪為建築師考試補習教育機構當然就能建立出"學校裡教的,考試都會考"的教育權威!
建築教育的師長們,在” 思辯與廣博並重”和” 考試補習教育機構”之間,您們有共識嗎?
然而,在我回憶檢視個人建築學習的淺薄養成,的確是大學時代的師長,學長,同學,是這樣的學術環境協助建構自己一個宏觀的都市的環境的文化的人文的建築觀,而不是基地上,院落退縮,建築線,管道間,開關閥,甚至到大四畢業,我還不知道筏基和土壤之間需要兩道2000PSI以上的RC打底,中間夾防朝層,不過,我不曾因此質疑學校老師的教學品質和自己天馬行空作設計的生命經驗,我知道基礎打多深,房子就能蓋多高的簡單建築常識,對我而言,大學教育不用立竿見影,只要淺移默化,對環境的關心,對使用者需求的照顧,對文化上銜接的使命,對建築環境提升的責任,報告大學費心教育晚輩的老師,不管在建築領域中扮演什麼角色,學生永遠謹記在心!

建築師考試制度改革對補習教育的不友善,讓我聯想並對照到一件事,去年托福考試的制度變革.ETS在發現一個詭異的亞洲現象,就是認真的亞洲學生能夠在托福考試取得接近滿分的同時,結果口說能力竟然嚴重脫節,聽說讀寫極不均衡,造成入境美國學業開始之後教育單位的嚴重困擾,也發現,中國和台灣的學生,能夠巨細靡遺的收集各場次考古題,po在論壇上並有效集體破解並建立出題庫和解答的事實.ETS也許有許多做法可以選擇,例如:封鎖相關論壇上的資料,全面拒絕亞洲學生的申請,或設下限制,不過,在眾多的選擇之中,胸襟寬大的ETS選擇設計更好的考試方式,並邀請所有托福補習的教育從業人員,說明改制的理由,並說明ETS對於教學過程中加強口說溝通以利學生在美國求學的順暢的期待.ETS在邀請托福補教教學單位的說明會中,開頭第一句話說”各位!我們不是要阻止各位考試的準備者前進美國!”多有誠意和建設性的心態和做法.
對照台灣的建築師考試補習教育,補習班對不對,應不應該存在,其實可以經過一個備具邏輯的檢驗過程來公審,就晚輩淺薄的智慧也許會這樣思考:
1. 建築師究竟需要什麼能力?純設計能力?還是全面性的整合?
2. 補習班的教學內容是不是塡鴨?填鴨的理由是因為教學內容不重要?還是對考試有益而對實務沒有幫助?還是大學時代根本沒學好?
3. 補習班的教學品質?老師很混?教學時間灌水?老師的師資不合格?
4. 為什麼只有參加補習班才會增加上榜的機會?是因為補習班負責人兼任出題?還是參加補習的學員確實投注心力學習,上榜水到渠成?
5. 一個東西的好壞,市場機制檢驗不出來嗎?
一個心理的疑問是,所有的建築人都應該成為建築師嗎?還是建築師只是建築人的一個選擇?建築業有許多範疇和選擇,例如:土地開發,室內設計,營造施工,工程管理,公務人員等,都是提升建築環境的重要施力方向,什麼時候建築教育的重點竟然只是為了建築師考試制度的合理化??而且還要建築專業學院工作圈,試圖研擬在建築教育的菜單,統一建築教育的學習年限,教育科目,教育內容.這樣的廣博不能不說是”目光如豆”
倒是池主委在課堂上經常告誡過學生,不要以為你們建築師考上就可以吃香喝辣,真的要有所發展還是要有真本事!
還原真實,池主委當天沒發言也沒有機會,在建築教育界發言此起彼落,彼此熱烈討論的時候,池主委只有在當天傳遞文字建議,交付教育部長官,內容如下:
有關國內建築教育學制未來規劃之方向及辦理事項:1.目前學校教育、證照考試、工程實務三者脫節嚴重。 2.學生就業需要努力學習才能與業界實務接軌。3.建築教育宜理論與實務並重。4.增加建築實務實習課程與評分制度(認證制度)。5.實務教學宜敦請劇實務經驗業界人士做專題授課。6.專業證照考試教育無法在學校教育中達成,畢業生鮮少能直接考上專業證照。7.基本材料、空間、元素外文名稱應加強訓練。8.終生學習課程內容應能吸引學習動機,勿流於枯燥與形式。

對照建改社成立宣言,…『建築專業改革合作社』以團結所有關注建築發展的社會力量為任務,期望透過集體的行動來改變現狀,長期目標在於「改善執業環境」、「提昇建築教育體制」以及「宣揚建築文化」。…池主委的意見,一方面似乎也合情合理不失中肯另一方面,原來建築人所見略同,正確的事物,不因為在不同時代或環境背景而變成錯誤.

"建築界好人已經不多了, 應該多團結, 千萬不要自己打成一團, 讓壞人看笑話"
我相信好人和壞人的差別,不在於身分、地位、證照、職種、理念、財富、年紀的多少有無,而在於作每件事的時候是不是,合理合法有沒有損人利己,或不顧社會公平正義.
晚輩只是建築業裡小小建築學習的資淺建築人,兩位建築前輩人,卻都是晚輩所觀察,均極力推崇的建築人,辦建築教育的都具有相當的理想性格和使命,絕對無庸置疑,
這其中因為誤解, 缺乏溝通, 裂痕慢慢擴大到不可收拾 或形成相互抵制力量, 都不是樂見的...相信壞人最高興了

2007年7月14日 星期六

有時候想一想,建築的路是不是可能不好走! 是好人和壞人不易分辨也不易定義? 還是對的事和不對的事總是被妥協抹平? 公益的文章會在油墨印刷文字包裝販售者的好人光環下被妥協撤文 ,光怪陸離的請鬼抓藥原來是一個讓人容易離題的美麗誤會, 我們年輕建築人的未來在哪? 英勇的拒考執照,怕建築路難走! 下定決心參加考試,又怕考不上! 考上執照,又怕被說是填鴨教育下的速成稚嫩建築師! 開業之後,做不出夠出色的建築物,又怕被名牌建築大師標上"台灣建築環境醜陋的兇手"! 所以先到補習班繳費報名,象徵性的上個兩堂一直打手機遙控事務所的課?,然後,終於深刻體會建築師考試的困難與遙遠,從此,抗拒不對的環境及時代下的不對的建築師考試制度?但還是每年繳費報名?! 原來,我們的路有這麼窄,只能在名校建築研究所大老的薰陶下,規避補習學習機會的途徑,經由一個意外的研究所期中考考試題目露出的署光,取得建築師執照,並設計建造富涵社會紋理回應與結合藝術技術設計概念,並創造出令人感動且具想像力的建築空間、及整體環境的形塑與改善,進而提昇人們的生活品質,我們才擁有一個持有建築師執照的正統性與正當性.否則,就有可能被改革! 只是因為我們遠離建築史前幾個章節描述的只考慮使用機能與可行性而不帶藝術使命的美好舊日時光! 那個被改革的理由可能會是因為單純想替鄉親設計建造冬暖夏涼而平淡無奇的清粥小菜順便溫飽妻小. 那個被妥協的理由可能是因為大家都是好人,大家都有理想與熱情,所以到此打住!所以不同做法背後的不同動機,簡單知的權利的概念與對公益善知識價值觀的意圖與應該堅持的初衷,在刻意的忽略中被有默契的遺忘 公益意圖與發表平台! 改革熱情與合作機會! 改革腐敗與腐敗改革! 原來,理想和現實是我們這些小毛頭們最大的盲點. 下一步在哪裡呢?深呼吸後,說服自己: 腐敗和長進從來不是一個靜止的狀態或結果,而是一個持續的態度和意念, 不在於好人壞人的性格,也不在於制度好壞的誘導,所以也絕對不會是存在於激情的搖旗吶喊. 向上提昇是絕對正確的方向,改革只是琳瑯滿目的工具箱裡面的一支色鉛 上與下的選擇,存在於經常虛度的分分秒秒裡. 雖然,艾爾帕西諾在電影「女人香」說:「人生,會遇到無數的十字路口,每一次,我們都知道哪一條路是正確的,但我們從不選它,因為我們知道,正確的路有多難走。」 好走和難走的距離可能由單純的"評估","選擇","堅持"所分離,然而究竟有多遠?? 不跟你說!如果已經踏上"難走的旅程"讓我們互相勉勵,無論多遠,一定堅持! _________________半夜哄小孩的法寶,漲氣藥膏+尿布+意志力+修養.... 無論多生氣,重點是和顏悅色+耍寶鬼臉,才不會造成小孩子心理陰影

2007年7月13日 星期五


公務人員高考剛剛結束,最引起我興趣的是設計和環控的考題!除了設計, 我很喜歡注意環控的考試題目,有幾個原因: 一方面這是一個可以透過工作經驗免試的科目, 一方面,他和建築設計幾乎沒有關係,卻深刻影響空間品質 還有就是,環境控制的協力單位,幾乎很少是建築出身,空調,照明,給排水,電梯,機電等等,大多都是其他領域的專業,極少有建築科系畢業生. 因為工作經驗可以免試,所以可以這樣看環控這件事情是: 一個經驗老到的建築從業人員,直接被認定擁有環境控制的能力,應該相當程度的理解環境控制,不論從設計上或設備上去改善使用者的空間品質,不過,其實不然,事務所的真實是,一方面因為經驗老到的設計師或跑照人員或製圖者多被分配到自己擅長或熟悉的工作,而將設備方面或其他環境控制的工作,直接或間接委託廠商處理,無論是套用廠商的圖說,或是將平面電子檔直接匯給廠商請廠商規劃. 所以說,環境控制,有時候可能是,建築人最不熟悉的部分,不過,也是最有東西學習的事情,環控的理論和實際做法,沒有多華而不實的設計概念包裝,接近硬道理,硬知識,通過理論和設備的運作,加上耗損的控制,溫度,光線,垂直動線的流暢,等等各就各位,其實是許多單位套圖檢討,工地不同工種協調的美麗果實.好吧!我承認這部分很吸引我,美好的環控品質是很科學又很踏實的實踐的結果!好像有點離題!算了,充一下版面,嘻! 環控的題目,意味著三年以上工作經驗的人應該通曉環控題目上的知識,所以可以免試,這樣的邏輯應該是正確的,不過,如果3年以上工作經驗的人能夠應付環控考卷上的答案,那又何必免試??免試?這是很詭異的事情,不過大部分三年以上工作經驗的人通常會申請公證工作經驗來申請免試.申請是一定要的,不過,想多嘴一下的是,如果因為免試就完全不去吸收環控的建築知識,常見的現象是,環控的應用知識,同年同時考在其他科目裡面,可能的結果是,漏掉一個可能可以得分的機會!輕者延畢,重者洗牌! 去年年底建築師考試考了這幾個題目: 1.採光遮陽2.SARS感染防治機制3.病住宅4.空調型建築外殼號能. 今年公務高考,考了這些題目: 1.餘響2.遮陽3.病住宅4.名詞(建築外殼號能,全熱交換器,窗面平均日射取得量,VRV,建築生命週期) 其中,遮陽,病建築,建築外殼耗能是重複的考題,不過我覺得今年的環控公務高考的題目出的相當好,因為都是很實際又不會太深入的問題. 尤其當設計概念或建築造型的設計師英雄主義凌駕真實的使用者需求的詭異時代,樸實的餘響和遮陽,是一帖清涼,而病建築又是一記當頭棒喝,可惜三年以上的建築考生,無緣邂逅.而外殼號能25分詳述公式型的考題,前年年底這樣的出法,我覺得,對照其他科目的實務取向的命題,相當爛,因為這樣的答案,只有某些學校的研究生和某些私立的教學機構的學員才能巨細靡遺的詳述這個命題的:定義,公式,意義,影響,評估因子,公式失效變因控制與避免,建築物應用改善實際做法與策略, 就是這種爛題目,誘導一個單純的資格測驗變成一個惡性競爭的煉獄,不過去年SARS這道題目卻是一個能夠測驗出考生對建築物機電,水電,空調能力的好題目! 能探水溫的好題目畢竟可遇不可求,建議各位準備的朋友環控還是要看看! 如果,已經成功申請免試的話,建議還是看看過去相關的真題,重點就是重點,不會因為時代改變重點的地位.如果已經通過建築師資格考試的朋友,我們可能也是要繼續努力學習自我充實,通過一個考試,不見得沒有東西能繼續學習,不願意被認為只是會考試的書呆子的幼鳥建築師們!我們一起加油吧!

2007年7月10日 星期二

040系統外的刺激


前一陣子

跟著一個其實還蠻照顧我的前輩,去了一趟大陸

不能說是相當深入內地生活,不過粗淺的觀察,

倒是有一些感觸

對設計,對競爭,對環境

多少起了一些砥礪的效果

知道要加油

之道別輕敵

知道要持續

環境如何變化,都不該退縮或是放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