已經結婚的朋友A轉述,回到家裡的時候,沒有過去的熱絡,覺得家人似乎有點冷漠,有點淡然,感覺失望。這讓我聯想起自己和父親兄弟的相處模式。
我很早已前發現,即使親密如家人,每個人還是有自己的生活習慣,例如,我喜歡深夜閱讀、思考及做設計,父親喜歡看完喜歡的電視節目,早早上床睡覺。在午夜時分,即使我深夜躡手躡腳的行動,對於需要寧靜的父親,始終是干擾,三不五時可以在安靜的深夜聽見父親咳嗽或穿鞋起身的移動聲音。退伍沒多久,我搬出去住,和父親有點距離,在同一個城市走路10分鐘可以到,騎車快則3分鐘可以到,也不全然是避免干擾父親作息的原因,另外一個原因,當然也是不希望父親的作息干擾自己的自在。
我一直相信,真正的親密不是彼此糾纏、交換勞務、分享辛苦。而是在彼此都適當都舒服的情況下盡情交流情感。所以,高中忘記帶書本,我拿別本課本安安靜靜地假裝上課。當兵回家從車站到家裡我獨自步行30分鐘。忘記帶鑰匙卻在父親午休時間返抵家門,我站在門口等兩點半時間到,或是到隔壁找莊叔叔、陳媽媽聊天瞎扯。老婆生小孩,月子餐到帶小孩複委託給坐月子餐中心或褓母,當然偶爾夫妻倆都抽不出身才請父親到幼稚園街小孩,盡量在七點以前帶回。讓父親上夜班之前可以休息一下。是不是父子之間的愛都是這樣低調安靜我不知道。不過父親手術前兩天才詢問我是否播出幾天時間陪他住院,讓我心疼不已,中間的門診與病痛半刻意的隱瞞卻讓我不捨與責怪。
我們都怕干擾彼此的人生嗎?所以,報喜不報憂,所以,能獨立完成的盡量不假手他人。看似獨善其身,原來背後卻隱藏著兼善彼此的用意。
朋友A的失望我雖然沒有體會過,不過卻可以想像,那個失落的緣由,是因為有著很高的期待。
「你為什麼沒有……。」
「你以前都會……。」
「一定是因為……的原因,所以現在才……。」
因為有很多的「你應該要……」或是「你以前都……」,所以也有很多的失望,很多的失落。當你所謂的家人,上了一個禮拜的責任制辛勤工作,週末時光想好好看部電影,想好好和朋友膩在一起慵懶,而我們大包小包、興高采烈的侵入別人的寧靜,我們有沒有忘記體諒這位家人、有沒有忘記尊重這位家人。
其實。當我們對別人的行為模式感到失望或是錯愕,基本上是我們侵犯了別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