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年10月3日 星期一

946腳踏實地


腳踏實地可能是一種幾近愚蠢的事情,相對所謂的槓桿原理或是巧取豪奪。但為一個沒有多少資源的個體而言,腳踏實地幾乎是唯一的途徑。
一步一步的前進。每一步緩慢,但可能紮實穩固。每一步可能短淺,但可能不容易退步。安靜的做事,一件一件的做事。在做事中學習判斷風險背後的邏輯與評估方法,在做事中理解與熟練事情要怎樣做好和怎樣做的完整。我們依賴過去成功的經驗,也隨時推翻自己成功的經驗,時而轉而依賴失敗經驗的告誡與提醒。
成功的人有一百種關於成功的說法,與如何達到成功的指引。但我們幾乎沒有機會檢驗他們所說出來的「真相」。如果他們同時窩藏著將自己神話的企圖,自吹自擂時,更不容易。就像我們大多數人不會知道比爾蓋茨的母親曾經是「IBM董事」,他的人脈資源和才華資源對於他日後成功的比重是多少,或是巴菲特他8歲時參觀紐交所時,是他當「國會議員」的父親帶他進去參觀同時是「高盛董事」的親自接待。通常,成功的人士在成功之後便取得自己成功的解釋權,解釋何謂成功與邁向這一種成功的途徑。過程可以說的天花亂墜、真假難分,也可以說的驚心動魄、辛酸殘酷。只是要不要說出事實,要不要說出真相,我們永遠不得而知。抽絲剝繭的結論,竟然經常可能是「其實他本來就不欠錢。」的沒有建設性。
即使我們明瞭他們不可思議的幸運與背後不可計數的資源,我們可能也不會全然羨慕。因為,我們剛好知道,有時候幸運和好條件可能是毀滅我們成長進步的機會。然而,挫折與厄運有時後才是磨刀石,讓我們傷痕累累,心智折磨,卻讓我們意志堅定、削鐵如泥。
所以,我們只好一步一步地往前走。寧可措施某些珍貴的機會,而不是機會出現時,不知所措或拱手讓人。學如逆水行舟,不進則退。離開學校後,在很多場合、處境竟然都是相似的原理。(今天早上在手扶梯轉角處,和學弟交談所得到的自我提醒。學弟,謝謝你。)

1 則留言:

陳伯豪 提到...

或許不是"幾乎",我們要達到想到達的地方,只有唯一的"路"。腳踏實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