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年11月23日 星期三

949成功的人找方法,失敗的人找藉口

這是一句從小聽到大的,也經常在演講、辯論、立志、保險、傳銷、激勵、洗腦的場合或場所經常聽見的話。也許我自己從小到大寫作、辯論、演講也曾經引述過無數次。講述這句話的人,通常會自然而然地產生一種氣勢與成功者的容貌,彷彿「有為者莫若是」的勝券在握般。但這幾年,再度聽聞這句話,卻有另外一番感受。

我們標榜成功的光輝,卻很少珍惜失敗的價值。其實,沒有任何人能在沒有任何他人幫助或支援之下,完全憑靠自己而自動地成功的事情,無論發展結果成功或失敗,當事人的意志力得需要搭配大環境的形勢氛圍,才能促成成功或是失敗,所以我們說:「天時、地利、人和。」但是,我們經常不自覺的崇拜成功、而鄙視失敗,所以,如同這句話,大部分的我們稱呼促進成功的因素叫「方法」,促進失敗的因素叫「藉口」。

成功的感受固然甜美,如果沒有「失敗」在前面作前菜鋪陳,我們不懂珍惜甜美的滋味。失敗的感覺雖然令人氣餒沮喪,如果沒有失敗指引出來的線索,我們卻無法按圖索跡,逐步逼近成功。因此在進行一個目標的積極攻擊過程中,建設性的作法,是視「成功」與「失敗」為對等而平起平坐的事件,進行分析歸納的過程中,客觀地尋找「促成因素」,不是一味地回憶、沈浸、陶醉在自己過去成功的紀錄中,也不是掩耳不聞、視而不見於自己受挫的灰色感受,將失敗促成的原因都視為「藉口」而忽略跳過思考。而是客觀而冷靜地從成功的經驗中尋找可用的原則和僥倖的片段作為將來面對類似處境時供予以補強或避免的訊息,也在失敗的經驗中確認哪些工具、手法、策略是無益於當下眼前處境,下次相似場合選用或決策的時後應該審慎取決。

另一方面,「成功的人找方法,失敗的人找藉口。」這句話我總認為有兩個疑義,一個是「誰是成功的人或誰有資格稱為成功的人」?一個是「什麼是藉口與什麼因素算是藉口」?

誰是成功的人或誰有資格稱為成功的人?成功的人?我不認為世界上有「成功的人」。因為我認為「成功」是對事件執行結果的描述用語,而不是人格性質的描述用語。所以我也認為,世界上沒有成功的人也沒有失敗的人。雖然成功或失敗,只是對事件階段性的評價選項,而不是一種人格特質,但是渴望成功經驗的人們,經常直接把這樣的期待當作含糊的形容詞,用來描述經常或只是偶爾成功但被全面或部分被認同為成功的人的身上。對我而言,這樣相當虛幻,所以我也這樣相信,世界上有偉大的人、富有的人、有才華的人、很天分的人、有多元成就的人,卻沒有成功的人,但有做事的時後,成功機率很高的人。所以,當然也沒有所謂「失敗的人」,他們只是位於正在追逐心中目標的達成的進行途中,而非事件已經全然失敗。而事件也不是「失敗」,只是「尚未成功」。這世界上普遍存在著「還沒追逐到自己心目中事件成功的人。」他們將來不會變成空洞的「成功的人」,但會因為持續不贅的努力而在追求的事物上開花結果,將他們輕易地歸類為「失敗的人」,當然不公平。

什麼是藉口與什麼理由算是藉口?一個理由是不是「藉口」,其實是可以被客觀評斷的。在我高三的時後,上學我開始經常遲到,大學聯考在即,越夜越安靜,讀書更容易專注,挑燈夜戰三個小時,有時後勝過在學校晚自修五六個小時。一群同學一起自修,難免討論問問題,自己安排休息個十分鐘有時聊天話匣子打開,一聊盡是半個小時也不為過。偶然少年快報發行日當天,較富裕的同學買本看完在班上流傳時,更容易心神不寧,想知道輪到誰了,想知道漫畫的內容。深夜寂靜無聲,彷彿是七龍珠裡的精神時光屋,卻讓自己專注安定地修練查克拉,一步一步地沈默地推進讀書進度。但等價交換的結果是,起床時刻無比艱辛。伴隨著沈重的眼皮起身盥洗,只希望透過用力刷牙和用力呼吸牙膏的味道,刺激產生嘔吐感的味蕾能替自己爭取幾分元氣。和教官在大門前交手是家常便飯。「為什麼遲到?」「為什麼昨天念書太晚。」這不是像我一樣成績普通的同學可以選用的理由。「藉口!怎麼沒看你成績有進步。」整場大學聯考馬拉松競賽,即使我雖同時身為教練與選手,照說對於自己的成績進步狀況了若指掌,但我卻不知如何向旁人解釋,明明是真實理由,但旁人卻越聽總越像藉口。於是放棄解釋,我放棄認真回答教官的質問。「為什麼你上學又遲到?」教官問。「我媽沒叫我起床。」「鬧鐘剛好沒電。」「自行車鍊條壞掉。」「昨天牙齒痛,醫生藥下太重。」從此以後,我只好認真地敷衍守在學校大門專堵遲到同學的教官,因為唯有認真敷衍,上學遲到對我才能沒有負擔,挑燈夜戰才能全力以赴。當時對我而言,讀書進度跟上自己的表排進度,比沒有鑑別度的期中考、期末考、模擬考來的重要許多,更何況上學準時這種芝麻小事當時對我而言真是雞毛蒜皮。
藉口與理由,表面外觀很相近,但其實是兩回事。「夜讀晚睡」確實是上學遲到的理由,因為夜讀效果奇佳身為當事人的自己權衡之後不願意改變作息,所以是真的理由。「我媽沒叫我起床。」雖然也是理由,卻可以透過自己設定鬧鐘叫自己起床,而排除這個沒叫自己起床的遲到風險,所以是藉口。藉口是不成理由的理由。而理由是不能被排除消滅的藉口。「理由」是直接或間接促成事件發生的因素,「藉口」卻只是推託之詞,並沒有因果關係的因素。

面對一個事件或任務的失敗,面對上司,面為其他閒雜人等,我們可以瀟灑的說:「沒有理由。都是我的責任!」因為我們也知道有時後說明和自己有關的理由經常越描越黑,但是如果面對自己,我們一定得找出和事件成敗的任何可能因素與線索,並仔細推敲這些線索背後的成因,因為唯有如此,我們才有信心面對下一次相似的挑戰與相似的難題。所以無論事件執行的結果是成功或是失敗,都應該找出理由,絕對不是成功的因素尊稱他是方法,失敗的因素則鄙視他是理由。因為,事件的成功完成,我們永遠無法一蹴可及,只能依靠經由失敗而得的線索推敲,反覆嘗試,才能迂迴地逼近成功。因此,我們能作的不是加速成功,而是珍惜機會在下一次和自己交手中,閃躲上次造成事件失敗的因素與障礙,因而逐步逼近自己的期待。
面對自己不應該有「藉口態度」,面對他人呢?當然更不可以。除非我們確實理解別人事件失敗的理由真的只是無關緊要的藉口,否則不明就裡的認定他人正在為失敗找理由,無異是一種污衊。直接斷定他人的理由只是推委之詞實在太過狂妄。

從自己的經驗中,在過去某些事件的成功經驗帶來的愉快甚至安逸中,經常引導我步入更危險的境遇,而屢次失敗的經驗氣餒卻總督促著我隨時保持警覺、抱持危機意識,辨識並珍惜意外的僥倖,同時避免更嚴重的失敗。在為事件成功積極找方法的同時,我也客觀檢討事件的失敗與成因,收集線索,絕不輕言自己正在找藉口。
「在台北某個飯局上,聽隔壁桌長輩訓斥晚輩時,心裡的思量。」

沒有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