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年5月20日 星期一

999 第一次建築設計就上手P.144堪誤更正




P.144頁堪誤

(三)配置分析

        鎮民活動中心的活動形式,以鎮民活動為主,建築內部空間以能對應教學、展覽等靜態活動。戶外空間則需提供一戶外開放空間以供鎮民活動需求。基地雙面臨路,因此應提供一個能「雙向服務」的開放空間,因此無論開放空間留設於何處,應有無障礙步道串連至廣場。基地兩面臨路,以路寬者為主要道路,因此考量,以主要道路側作為主要進出口,以及建築物入口意向的塑造,因此廣場留設於30米道路側,同時與公園綠地串連呼應。

        兩側一為集合住宅,另一為鎮公所,廣場若直接臨接集合住宅,較易產生干擾,影響居民安寧,若留設與鎮公所一側,一方面銜接鎮公所的戶外活動,另一方面,建築的量體亦可形成天然屏障,阻絕集合住宅受到的廣場活動噪音。

其次是大空間與大量空間群的區位決定。筆者一開始「想要」把大空間(展演,人群進出人數多之空間)設置於接近主要道路側,因此選擇方案一,但規劃至平面圖時,靈機一動認為亦可將大空間整個抬高,利用空橋串連到鎮公所,使洽公民眾與展覽的美學藝術活動更貼近人群。因此後來的量體組成的概念與配置分析不同。這也說明,設計雖有一定進程與分析架構作依據,但設計畢竟是活絡的思考行為與過程,自我推翻與重組是常見的。

其三是入口的決定,入口設置可直接進入建築例如方案二,也可以經由半戶外空間再進入建築物。筆者考慮洽公的民眾的可及性,將入口留設於直接進入建築物的方案二,但訪客若有充分時間休憩,於半戶外空間下,亦留設有出入口可供離開室內,於半戶外空間之通廊遊憩、活動,大面窗可供鄰近鎮民高中生練舞、等活動。

雖然本階段的分析和後來的設計結果不同,但因為這一個階段的思考與分析,使操作者能更清楚空間內容的量與「實體感」。這個實體感(量感)有助於我們操作設計的掌握度。

沒有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