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7年12月23日 星期日

一直認為設計是應用科學,不是玄虛空幻的論述,對於過於深奧的設計理論,
通常敬而遠之,可能我是一個相對上務實的人,相信方法論,相信因果和機率建構的之事或實質世界的邏輯架構。
在大一設計課裡,學生對抱怨不知道怎樣做設計,我做了一個嘗試,由學生扮演設計發想者,我扮演翻譯員,於是對話如下:
『這裡面的空間是什麼?』
『是餐飲空間?』
『我換個問法吧!這是私密空間還是公共空間』
『這一個私密這一個公共!』
『公共空間的牆面是通透的還是封閉的?』
『這一個我要通透看到外面的風景,這一個我要封閉專心看展覽品。』
『封閉的採光要人工來是間接光呢?通透的要大面落地窗還是半窗半牆?』
『….』
對話持續進行,案子也越來越具體,單然這是一個速成的設計也不是一個正統的教學方式,助教的身份讓我沒有這方面的包袱,然後學生對於這個他深度參與的設計越來越投入,翻雜誌,上網找資料和我討論!我相信,他已經上軌道了!
原來是一個語彙和運用的問題,原來是這樣生活化的樂趣。

沒有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