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認為,人不喜歡任意改變自己,有一個原因,就是,通常我們所塑造出來的自己,是經過多次成功經驗強化及多次失敗經驗修正之後,經由整理過去生活體驗所整理出來的結果,不論是價值觀,原則,偏好,說話或做事習慣等等都是經年累月的累積而得的。當我們處於自己系統中做事的時候,因為有熟悉的固定模式等,因此做事效率是屬於最高的。因此我們不願意改變這樣的模式。例如:一個有固定行程的家庭主婦,也許有固定的路線,能使買菜,寄信,送小孩上學等生活中例行公事最經濟、最順路、最順暢完成的路徑,或是一個身為上班族白領人士的辦公空間,電話,便條紙,筆筒,茶杯,傳真機,電腦,書寫平台,有其固定的桌面擺置以配合辦公時的作業流暢性。當模式固定固然有其高效能的好處,但是,當原在做事的環境或模式被異動的時候,也許會面臨某種「不順利」。例如:郵局遷移或小孩子換學校,對前述該家庭主婦而言,原來路徑或辦事的順序或習慣變成不合適而需要建立新路徑連接所有旅次目的。而公司裝潢因而使所有人的辦公室位置異動時,前述該上班族白領人士也應該會因應新的辦公空間而異動做必要的改變已維持做事效率,無論喜歡不喜歡。
「不喜歡改變自己」的主要原因,是要維護或維持原來的做事效率。不論這個效率有沒有改善的空間,一般而言,大部分的人透過閱讀或是觀摩其他人的方法,如果發現有機會對自己做事效率提升的時候,通常是願意調整或修改的,因為今日的作法確實也是過去成功或失敗,順利或受挫的經驗累積疊加增修補改而形成的,因此這樣的自我提升機制是不會憑空消失的,但是,這個修改或調整其實就僅止於調整或修改,而不會全盤翻覆重新建構。因為重新建構所面臨的不熟練會導致效率的大幅倒退。是風險過高的選擇。
無論好或不好,我發現,許多人有這樣的現象,這種各自有各自的價值觀和做事習慣的模式系統,我認為跟「主觀」是類似的。
不同價值觀或做事習慣的人相處,需要雙方面的部分退讓或妥協,以維持雙方的原做事系統的順暢,即,雙方都稍微降低自己的順暢性以謀求整體的順暢性。
雙方主觀過強的時候,便無法共事,無論同事共事,上司下屬共事,同學分組工作,前輩對晚輩的指導。不論身份異同,不論工作內容,除了「請求」關係以外,大部分的「共事」將很難完成。即使,「作事」無法妥協,彼此也應該互相給予相當的基本尊重,動輒將對方的「痛腳」擰住,不是恰當的互動方法。
是我的自尊心過高嗎?我會再想想。
「不喜歡改變自己」的主要原因,是要維護或維持原來的做事效率。不論這個效率有沒有改善的空間,一般而言,大部分的人透過閱讀或是觀摩其他人的方法,如果發現有機會對自己做事效率提升的時候,通常是願意調整或修改的,因為今日的作法確實也是過去成功或失敗,順利或受挫的經驗累積疊加增修補改而形成的,因此這樣的自我提升機制是不會憑空消失的,但是,這個修改或調整其實就僅止於調整或修改,而不會全盤翻覆重新建構。因為重新建構所面臨的不熟練會導致效率的大幅倒退。是風險過高的選擇。
無論好或不好,我發現,許多人有這樣的現象,這種各自有各自的價值觀和做事習慣的模式系統,我認為跟「主觀」是類似的。
不同價值觀或做事習慣的人相處,需要雙方面的部分退讓或妥協,以維持雙方的原做事系統的順暢,即,雙方都稍微降低自己的順暢性以謀求整體的順暢性。
雙方主觀過強的時候,便無法共事,無論同事共事,上司下屬共事,同學分組工作,前輩對晚輩的指導。不論身份異同,不論工作內容,除了「請求」關係以外,大部分的「共事」將很難完成。即使,「作事」無法妥協,彼此也應該互相給予相當的基本尊重,動輒將對方的「痛腳」擰住,不是恰當的互動方法。
是我的自尊心過高嗎?我會再想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