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參加過的會議中,我覺得最有效率的會是大學社團的會議,根據「議事規則」,有主席,有紀錄,有案由議程,要事前runthrouth一次,會議前,大多同學交換過意見,因此會議過程,除了特殊狀況或臨時動議,基本上,行程是快的,後來出社會在青商會開會也很有制度,與會的會兄都是中小企業的經營人,就算沒有事先看過議程,分析問題的癥結也很精準,現在開起會來最沒有效率的是,研究所實習課討論,好不容易約齊了,一下子討論到哪裡的名產好吃,一下子討論田調的時候附近哪裡有服飾店,組員只有兩個男生,其他都女生,想要求效率,可是又怕被當成嘮叨的老人,只好隱忍著時間的流逝,看著時間的沙漏一點一滴的過去,就好像我的脖子有一個傷口,血也一滴一滴在流,好痛苦。
面對忙碌的生活,每次人家跟我說要時間管理,我都覺得很累,我覺得時間是給有時間的人所作的管理,沒有時間,或工作量超過一定負荷的時候,所謂的時間管理只是管理事情的失控程度,或損失調整而已,對事情完成的幫助幾乎沒有。
這是簡單的「供給與需求」均衡的問題!
跟塞車是一樣的意思,政府也有交通運輸管理機關在治理,有道路層次,有號誌管理,可是還是會塞車,因為需求量遠大於供給量!
減少運具旅次的關鍵還是,建立公共運輸系統,混合使用,大眾運輸導向的規劃設計。所以處理這種公眾事物的建築師,經常排擠(佔用)家庭時間和休息時間,如果不是鐘點費相當高就是要有一點社會熱誠,不過現實是公部門也不是很有錢。
如果能脫離生活經濟壓力(如:購屋,飲食...等等食衣住行需求。)而且又不會汲汲營營於財富累積的遊戲裡的人,我覺得就是自由人,自由人雖然不是太有錢,但是有車有房有家庭生活過的去,但就是有自由條件的人。
有的自由人花時間在周遊列國遊山玩水或酒池肉林吃喝瞟賭。
有的自由人花時間在提升社會或生活環境品質。
我以為,生活模式選擇的誤繆在於策劃和執行的同時被期待。
結論是,我們能控制的不是能爭取多少,而是停損多少,爭取的期待值一開始就是我們起程的理由,剩下的是如何配置和停損罷了。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