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年3月29日 星期二

924學習前的程式清空




在補習班第一場建築國家考試專題講座上,除了介紹國家考試的相關事宜、準備方法,也試解了今年小學加一的提案。


與會參與的一百多人當中,有不少是看過的不熟但不陌生的臉孔,常畫圖的、認真的、常發問的、很容易印象深刻。不過,有幾張臉孔是陌生但讓我又印象的臉。那是茫然而陌生的神情。


專題講座的目的,在內容上,希望介紹國家考試的考試科目、報名方法、類科種類。在形式上,卻是希望以座談會的方式,在我分享完自己準備的內容之後,讓大家盡量提問,盡可能地解決大家的問題。我不是很會唸書的人,不過國家考試參加的經驗不算少,所以,我相信是有建設性的。同時我也不預設與會參與的成員背景,一律將他們假設為初次準備國家考試的準備者。座談的過程很順利,後面有一個小插曲,卻是一個提醒。


專題講座接近尾聲時,我針對今年「小學加一」提出一種分析的方法與回應的提案。會後一位參與的來賓很直接的質疑我的解法。


「小學怎麼可以沒有圍牆?」


5寬的路怎麼能規劃入口?」


「小學跟社區共用設施和空間,要怎樣出入管制?」



除了藉由攤開題目,指出命題上文字敘述,「社區疊和」、「不設校園圍牆」、「接近地面層」、「加一」,這部分我可以引援文字敘述,有些事情或觀念,卻是基礎到我不知道如何說明,例如:開放空間的設置位置、開放性校園的經營屬性及策略、鄰里共用的公共設施計畫的政府政策。



我得說,很多事情的學習,在開始之前,要先將心裡的水倒光,倒光不是要否定自己過去累積的智慧與經驗,而是不要讓過去成功的經驗,干擾對於新觀念新工具的學習。當疑問太多、接納太少,心思會放在心裡的思辯,不是說這不重要,而是說在準備考試的過程中,這一部份的思辯並不是最優先序為的工作。例如以綠建築來說,準備考試的時候,關於綠建築的思考,應著重在綠建築的評估方式為何、怎樣達成、可以參考哪些工具或設計手法。而不是,綠建築對於環保的貢獻度,遠不即於國家的汽車工業或高科技產業對環境的污染。因此,不應該這樣重要。參加國家考試,某種程度是在接受國家政策的理念下參與國家機器舉辦的人才選拔。想要改變社會,可以放在考試工作完成後,或乾脆放棄考試直接投入,而不是在不能接受國家政策的邏輯之下,投身其中。



我看過很多突飛猛進的學生,他們不是天資聰穎,而是順水行舟的吸收學習,我也看見過很多充滿主見,一直沒有將知道的事情(或知識)消化吸收,變成自己可以侃侃而談的考卷上的答案。


天資不是要素、能力不是要素,要素竟是一念之間要與不要而已。


願我們總能經常擺脫過去成功經驗,來積極應變沒有碰過的全新問題。

沒有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