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8年3月28日 星期五

我不記帳

記帳,是我以前一直想養成但是養成不了的習慣之一。
退伍後,記帳曾經維持過一陣子,大約是三個月吧!
經過三個月的記帳之後,我決定不記帳,因為:
一、花費時間,與其特定將時間撥出來記帳,不如休息或看其他書等其他更有意義的事,即使睡覺。
二、大體上所有的消費分為兩種,固定成本和變動成本,固定成本包括吃飯、汽油、每月固定水電、固定貸款和保險。變動成本包括一支金門高樑,一杯85度C咖啡,或是心血來潮路邊看到的滑板車。記帳經常讓我吃一碗牛肉麵加滷蛋的日常消費有罪惡感,也讓我不敢好好的生活。

我覺得生活是由金門高樑,滑板車等不預期出現卻會創造樂趣的消費所引伸出來的,食衣住行固定開銷,只是構成我們生存的事實並不是構成生活的美好。
難道我都不管理開銷?
我的作法是養成一種替代性產品購買前選擇的習慣,例如:喝補習班送的即溶咖啡禮盒取代星巴客咖啡,每週課較少的兩天選擇自行車代步,喝研究室的飲水機取代特調飲料,不趕時間就盡量搭乘火車或統聯取代高鐵。另外一個小習慣是:在消費之前稍微想一下,這是我需要的還是我想要的,如果是生活必須,當然是一定要花費,即使是我任性想要的,偶一為之也沒什麼大不了,我們終究是活生生的人類,沒有必要過的跟機器人一般的生活。

不過後來我在記帳的過程也領悟了一個道理而養成一個習慣,就是寫行事曆,就是逐日在行事曆上記下應該完成的事,如果完成就在後面記下「OK!」,如果沒有完成就稍微紀錄一下理由和後續處理,並寫下什麼時候再繼續將他完成。
千金散去還復來,但是時光一去不復返,所以,我養成了一個習慣,每一年定幾個目標,不超過3個,每個月不定時的檢視我作了多少,辜負多少,還差多少,時間是一條定速的河流,每天完成固定的事情,都終將會累積,作的多累積的多,作的少累積的少,每年可以自我檢討,這樣的時間換取多少件完成的事情?值得嗎?有沒有偷懶?即使有時候換到的是一張不及格的成績單,我也願意花時間在不及格但有進步的分數上給自己拍拍手打打氣,檢討之後在努力!

事實上我覺得,節儉是一種經濟的精神,不只在金錢,更在時間,只要不過渡負債,金錢上的小漏洞,我都不覺得是大事情,但時間運用上,我傾向經濟地使用時間資源。
以我本身為例,在時間調度上我是這樣計畫,這學期我拿四門課程與一門教學助教,一門專題研討,換句話說,學校有六個客戶我得要應付處理,首先,我先為每一個客戶建立卷宗夾以便日後資料歸納整理追蹤,然後分配我的時間,一個禮拜有七天,從週五搭上火車之後到星期天晚上,是屬於我的私人時光,只有家人和好朋友能夠和我分享,這段時間絕對不工作,而週五我上整天課,所以七天扣掉三天(五六日),我手上一週只有剩下四個工作天為星期一到星期四,四個工作天白天大部分有上課,一堂課至少三小時,所以一個工作天平均會有9個小時(1:00-10:00),扣掉吃飯,洗澡,上網,和朋友聊天,大約剩下7個小時,7X4=28小時,共處理六個客戶,所以每一個客戶,我能支付的時間是28/6=4.6小時,好吧!我犧牲一下睡眠時間,湊成五個小時吧!換句話說,一門課,我一週支付的最大時間是5個HR,如果一門課的報告,我每週花超過這些時間在做,那就形成不經濟(白話一點叫浪費!),換句話說,就是在虧損我的人生資源,成為生命的卡奴。
如果時間真的不夠用怎麼辦?當時間不夠我應付這六個客戶的時候,我就再對工作項目分類為付出型業務和學習型業務,所謂付出型就是在執行的過程中,我並不會學習到新的知識,只是將過去工作經歷上知道的東西做成簡報檔說出來,例如:簡單的工程估價。所謂學習型的業務,就是在執行過程中會學習到新知識或是提升能力的工作,例如:翻譯一篇1916年紐約土地使用對建築物的影響的一篇原文。當時間再怎樣分配都不夠用的時候,我會捨棄付出型業務而選擇學習型業務,不管原文多艱澀,也不管公共工程委員會的估價資料多完整。這樣的作法當然是兩面刃,不過我寧可犧牲一些成績單上的數字,選擇瞭解專業領域上,一些重要規劃工具的沿革,然後還順便improve my ability of language !
花相同的時間,你會購買一份未來看不見的數字,還是一個貼身工具呢?
如果你聽過邊際效益或是邊際替代率,可能,你也會捨棄作金錢帳冊,改作時間帳冊。

1 則留言:

匿名 提到...

hi~ 以我為例,我原本也是不記帳的,但是後來看到了何麗玲的談話後...

毅然決然的想記帳了,因為我覺得這跟記帳本身可能比較沒關係,而是我覺得我要打從心底修正對金錢的態度:"不在馬虎,而是以認真嚴謹的態度面對"。

後來找到了一款操作簡單的記帳軟體,MyAB 我的記帳簿
網址

一個好的記帳軟體,可以讓你省去很多時間,我一天只要花三分鐘左右,就可以完成記帳了。

也許你也可以試試喔~~
然後我也應該好好的注意管理我的時間了,這一年來,時間都不知道用去哪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