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多數的我們都相信做事一定有些方法或原則可以使事情更順利。效率、效果,大概是大多數的我們做任何事的期待。
當事情簡單或事情少的時候,我們可以清醒這樣的原則,因為事情還在我們腦容量暫存區的負荷範圍內。事情多,或是對應窗口多的時候,可能就相對上不容易了。當然,我們還是期待能有一定的效率完成事情。透過工具(PDA,電腦),習慣(註記,規律)、紀律(自我要求)等,一般來講,我們還是期待效率,就我個人而言,算是。後來我才知道,不是每個人都這樣做事情的。
上個月,我為求工作順利,加班趕圖,為了釐清也理解案件和基地的關係,繪製17張剖面圖,加一張目錄當封面之後變成一小本,發現跟建模來理解空間一樣好用。不論任何人問我那個角落的狀況,我可以快速按圖找到剖面,樓梯台階數,窗台位置,我很快進入狀況。本來,再改一些東西,將資料補齊,和結構設備清圖後,致力於施工圖完備,交付現場,面對現場的施工詢問,我們可以以逸待勞,同時,被擱置的幾個案件,也可以騰出時間完成。那些預定這週要送照的案件結果沒有送照,我心裡清楚那並不是我好逸惡勞的結果。
同時我也清楚,一方面我不會再主動加班尋找「超額效率」的可能,另一方面,我還是堅持自己的作法,我經手的設計案件一定透過建模或是詳細的剖面圖群進行設計,單純施工圖繪製我依照同事的作法蕭規曹隨。
太被動嗎?我真的不願意啟動所謂的「行動力」,因為我始終不清楚,這個案件的進行,大家心裡真正的期待。我不想發動了引擎之後,被冷水波熄。
「我們先不用畫剖面!」
「這個結構會處理!」
「現場應該可以處理吧!」
其實,沒有建模或畫剖面圖,我真的無法想像並決定確實的作法,當然設計也不算做完。
其實,有些東西不只是結構,還有設備,這一點點當初不做好決定的事情,到了工地現場,問題不會憑空消失。
其實,有些問題有時候在沒有做出明確設計決定之後,以為現場解決了,其實不是後續提出疑義並由設計單位扛下責任就是為將來埋下出乎意料的地雷。
當然,如果我讀到幾句「踩煞車」的線索,不用察言觀色,我都會立刻鬆開油門。除非,有明確「踩油門」,的動令。「稱職的職員」是我的目標。
手上幾個原本在談的準客戶,我一口氣全部鬆手。欺騙人家感情一次,別人也許會原諒,欺騙兩次,我覺得關係就惡化了。我的意思是,如果我看不見時間資源上可預期的「時間預算」,我認為和客戶談案子是危險的事情。談成合約結果沒時間接洽或是延宕案件,都不是好事。先有看得到的時間再有案件的後續。
寧可自己冷場,也盡量避免客戶端冷場。
而我也知道有些事情,其實是「個人偏好」。
1 則留言:
其實,我發覺大部份從事設計相關工作的人,都無法像你這般有條理和按部就班的達成效率與想到往後作業行徑的順暢,設計總是太跳躍,卻不適合team work ,像您這般的偏好,相當出色 ! 一一b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