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年2月14日 星期一

912關於教學邊際效應的擔憂


想了好幾天,還是發了一封信,給教務單位。


-------------------------------------------------------------------------------------------------


YF,你好:


我不曉得有沒有記錯,好像有一個印象你說這一梯次的基礎設計有五、六十個學生。印象中,有一個下午接到你的電話,因為和業主應酬的關係,好像聽得比較印象模糊不清醒,向您致歉!而你信中說只有幾位要考研究所,其餘大多數是要考高考。嗯!在備課的時候我發現基礎設計,這樣子學生太多,有降低教學品質之虞。


基礎設計的定位,不同於建築設計課,一般的課程以專題解說、繪圖、評圖為主是有基礎的學生上的課程,也因為大多有基礎,因此,不需要太基礎的教學。這是我的認知,因此,在之前的上課,如果是一般設計課,我並不會太重視個別學生的學習狀況,而是注意整體的學生反應懂不懂,與自己講得清楚不清楚。基礎設計課則是從繪圖細節及基礎的部分說明,寫字、線條、畫圖講起,同時重視每一個同學的反應與回饋,所以會是上個15分鐘左右,然後幾乎全部學生的練習成果瀏覽、指導一次,反覆教、改多次。這幾年的基礎設計上課人數大約都在10-20人左右,少的時候我有印象上過56個人的課程,效果好,也發揮「基礎設計」的效果。我個人認為基礎設計最適當的上課人數最多大約是15人以下,才有基礎設計其「基礎」的意義,15人以下一個講師才能盯住每個學員學習的效果,因為練習、修正、進步等效果,15人以上的課程上起來好像在聽演講,一定有人躲在裡面打瞌睡。很難指導到每一個同學,或指導到大部分的同學,不然光是檢驗局部成果、和指導的過程就會佔調一大部分的時間。效果甚差。


我個人認為,「一般建築設計的課程」在於解題,解各種類型、各種專題的建築設計注意事項。而「基礎設計」課堂少,重點在於基礎觀念的建立與繪圖工具(不只是運筆、尺規)的掌握,所以可以說,一個注重「解題」,一個注重「糾正」。人數多到60多人的時候,問題在於上課的過程勢必是「講授」而不是「糾正」。上課效果,我個人覺得隱約不妥。


一邊整理教材,一邊想了幾天,覺得還是要跟你反應一下,我心中的隱憂。嗯!不知道,這部分你有沒有什麼看法,或者我的教學方法還是維持原來的教學方法呢?


這禮拜正在趕過年前積欠客戶的工作,講義的部分慢慢整理中,預計2/24整理完畢,2/25以前電郵給你。辛苦你了。



新年快樂!



Peter Tsao


-------------------------------------------------------------------------------------


不知道,會有什麼反應。

1 則留言:

Peter Tsao 提到...

高層的反應很正面,朝向拆成兩個梯次來上課,讓學生受指導的機會提高,但為了讓學員兼有競爭壓力感受,還是維持一定人數讓學生間可以看見別人的努力,和看見自己有多麼不用功的相對性。這的確是個好方法。讓學員以管窺天地閉門造車,不如讓他們可以在白版評圖場上看見自己和別人的差別,刺激積極的態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