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8年10月24日 星期五

232 立言

最近開始想一個問題,有多少人再看這個blog。
這原本是一個匿名的blog,一個日記心事式的網站,沒有推銷而且低調,原本沒有想到會有太多人注意到,最近幾個訊息,讓我發現這是一個隱匿性不夠的日記網站,原本這也不是什麼了不起的事。但發生幾件事讓我覺得不安。其中的幾件零碎的事是今天的對話內容。
今天和一個是同業也是學長也算起步快的前輩網友,相約見面吃飯,第一次見面,竟然從中午聊到下午五點多,好像還耽誤了這位朋友看工地。網路上的對話或相互PM雖然可以感受到關心,真實見面相處感受更真實也更深刻,也是相對真實的認識。(不過這算過去經驗的再現,或已知道理的實證,不是創新的發現。)另一方面,我們聊起網站上一本新書的作者,這位作者大學肄業,研究所畢業隨即出書,在建築人網站,我稍微和他討論到措辭。(有些人用字實在不準確)而在另一個網站Archifield,作者的口試老師甚至質疑作者引用老師語言的確認程序。作者自己認為出版品尚未印出來,所以還不算「出版道德」瑕疵,即使已經在至少兩個網站上文宣廣告。(作者的邏輯是書既然還沒離開印刷廠就是還沒出版)。其他某些網友顯然對「出版瑕疵」的認定比較接近法學上的邏輯,動機事件時間先後的邏輯。(動機→書寫→引用文獻→確認引用的合理性及合法性→完稿→送印→宣傳行銷,當一般人看到文宣的時候,心裡大概認為他應該已經做好前面的事,而老師po文的時間確實在文宣po文之後)不過,這還不是重點,只是零碎的事件之一。另一件事是,我們聊起一位幾年前因為追討大約五千多元的工讀薪資和建築師槓上的大學生,網站上他近乎玉石俱焚,兩造具名的控訴文章。辜狗,今天還搜索得到。搭配最近被新聞媒體圍剿的國中畢業生。時間過去,事件卻不會消失,而是未來會被爆的「料」。
想起一個我犯過的錯:大一暑假時候回高中擔任輔導小蝸牛,這是一種分享大學經驗的暑期回饋機制。建築的有趣讓我在那一年生動的介紹建築系的樂趣與前景,那一年,我甚至熱情到要求學弟寄成績單給我,期中考成績持續進步的學弟,學長要請吃飯之類的承諾。這種激情的承諾回到大學的忙碌很快變成一個塵封的記憶。幾年後,在逢甲畢業總評的場合遇到一個陌生學弟,他說是我高中學弟,當年受到我的影響來念建築系,結果建築系的生活和我描述的都不一樣,吸引我的建築設計對他而言是一個不合邏輯的煎熬。用力回想後,塵封已久的小蝸牛記憶浮現眼前。這個錯誤歸咎於高中學弟沒有獨立思考當然是一個偷懶且不道德的解法。但是我有沒有一相情願的輕易給別人參考意見?或是我當初應該述而不作呢?別放太多自己一相情願的感性意見。
我會不會無意間建立的一個單向的發言平台,不小心發表了一些會影響他人看法的說法或思想。並經過好奇讀者交叉比對之後收斂出我想要隱匿的身份?然後被讀者認為言論具有可信度。於是對我所抗拒或否定的事物產生成見。你說呢?是不是不無可能?我開始有一點點不安。
關於「立言」,無論著書或網路文字,都要動機真誠、虛懷若谷,謹言慎行。希望有一天大家不要圍剿我。

沒有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