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0年7月19日 星期一

823意見衝突

網路上有一篇做人做事的文章,關於「不批評、不責備、不抱怨」,這是卡內基人際關係準則當中的第一條。我有點不同的看法。
我是認同「不批評、不責備、不抱怨」這樣的態度。不過我認為,重點在於更深層的「尊重、信任、建設性、不情緒化」的態度。而這是需要自我要求的。
批評、責備、抱怨,這樣的行為通常發生在,最常出現的場合除了是職場以外,夫妻之間、親子之間其實更嚴重也更頻繁。其實職場上因為有位階、權屬及職場倫理的關係,同時事情對錯比較有工作上的常規或習慣作為對錯準據。批評、責備、抱怨這樣的行為可能還會稍微控制,可能有但相對上不是最多或最嚴重,但是夫妻之間地位平行,或是我們擔任父母的人沒有社會制約的約束力,反而容易有這些毛病。

批評、責備、抱怨,這樣的行為通常基於幾個理由:
我們不認同另一個人的行為。我們希望他改變他的行為。或是我們沒辦法改變他的行為之後的宣洩。
對方做出讓我們不高興而想要責備的行為和我們期待他應該怎樣作的想法,可以視為一個「不同意見的衝突」。其實更有智慧的面對這個衝突,才是提高EQ的核心行為。而不是實際上「不批評、不責備、不抱怨」的外顯行為的落實。因為「不批評、不責備、不抱怨」經常是被視為「消極的回應」。就像是「用腳投票一樣」。

依據我個人淺薄的經驗,意見衝突的情形大多有以下兩種:
「我對,你錯。」
「我對,你和我不一樣。」
我沒有列出「我錯,你對。」「我錯,你也錯」的情形是基於一個正常的理性的人,比較不會以自己不確定對錯或故意以錯誤的做事方法或態度來「強硬地」要求別人。所以只提列這兩種情形。
我們確定自己作事的方法是正確的情況下,被我們所要求的人做事無論方法或過程或結果是錯誤或是和我們期待的不一樣。如果我們基於信任他「他的做事方法雖然錯誤,但他可能是基於想嘗試更有效率的作法,但是不小心作錯了。」或是我們尊重他「他的作法我沒有嘗試過,我不確定對不對,但確實並不是我心目中作正確的一個作法。」而我們相信他並給他機會嘗試。通常具備這樣的尊重和信任的情況下,其實互動上不會更糟糕。同時基於「尊重」和「信任」之下,批評、責備、抱怨其實不會惡化彼此互動,反而有建設性或親切感或信賴感。
我也認為:批評、責備、抱怨。是貼近人性,也是需要的。

我沒辦法接受一個上司或老師從不批評指正我,然後忽然否定原本我執行的工作或將我的成績打不及格。
我也沒辦法接受一位上司或老師從不責備我,有一天讓我的錯誤習慣釀成或讓他暴怒的大錯,如果他一直和我沒有溝通拖勾之下。
如果一個好朋友、前輩或我心中的智者對周遭的事物有抱怨。我覺得那很真實、很真誠、很人性,同時也不會影響我心裡對這個人的評價。

我們都期待別人給我們批評、責備、抱怨。讓我們檢討,讓我們成長,為什麼我們知道了別人可以改進的地方卻不分享、不告知、不提醒?這不算自私嗎?
其實我們應該給,我們應該批評、應該責備、應該抱怨。但是建設性而且理性不情緒化。

如果「不批評、不責備、不抱怨」。我們都會變成沒有聲音的人,或是不願意表達意見的人。希望改善的或需要改善的事物永遠沒有辦法貼近人們的期待。法令不會調整修改,制度不會漸趨完善,錯誤的作法或結果不斷累積,如果我們只是「不批評、不責備、不抱怨」。
我認為所謂的「左腦運動法」,「數一數房間有幾種顏色」都只是在轉移自己的注意力,沒有從根本的態度上作調整。換句話說,隨著衝突的「大小」也會影響要「左腦運動」的可能。方法再多,永遠不夠用。事情發生的時候,我們也不會想到用左腦來想事情的,因為我們根本不知道我們用哪一個腦在想事情的,就像我們不知道緊急煞車的時候因為方向盤的角度不同下,左輪還是右輪煞車各自需要多少力氣,我們其實只有踩煞車而已。真正的關鍵,我個人認為「尊重、信任、建設性、不情緒化」的態度或說是一種習慣或個性上建立起來。

其實「正面思考」這句話很籠統。
怎樣才算正面思考?為公司業績主管責怪作錯事的員工,可能追根究底也是主管正面思考的結果。如果基於「尊重、信任、建設性、不情緒化」的前提下批評責備,也許反而對公司業績更有助益,而且也不會鄉愿。當然這可能只是我自己的措辭習慣。

故事中愛打麻將的太太的劇情我覺得比較戲劇化。
如果我的太太愛打麻將的話。我會說:
「親愛的,你知道我們家境不好,我們一向手頭很緊,我希望你可以不要打麻將,我覺得那很花錢經常熬夜對身體也不好,如果我們有多一點的時間可以陪陪小孩,或是小孩補習的時候我們可以去逛逛夜市,我覺得這樣很好,如果你真的很想玩,不然玩電腦的麻將遊戲,也別花太多在上面。」
理性分析優缺點,感性呼喚。我認為比貿然的「不批評、不責備、不抱怨」還要具有建設性。不然哪一天他誤以為我們放棄溝通,進入「賭徒的堅持」在夫妻互動中對賭下大注,我認為反而得不償失。

我認同「不批評、不責備、不抱怨」背後的精神,和關鍵的態度。但如果只是相信「不批評、不責備、不抱怨」這些表面上的作法。一方面我覺得比較可惜,另一方面就事論事,若真想「把事做好」或「把事作對」也會有比較多的挫折感。



我的核心思想是,為了自己的理性想法(把事作對、把事做好、理想、夢想~等等),不應該過度小心規避「衝突」。只是要小心,要理性,要體貼,要信任別人的能力,要相信別人的動機。

1 則留言:

Peter Tsao 提到...

面對衝突的時候,我最常浮現的字是「建設性」,該講嗎?對事情有幫助嗎?怎樣講比較好?
我的工作中,經常要給別人批評,要認真的挑毛病,要一寸一寸的找缺點。然後誠實地告訴我的朋友。有時候力道對方受不了,有時候對方覺得很高興我幫忙注意到盲點。

很奇怪嗎?經常擁抱「意見不一致」,對我而言才是克盡職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