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9年8月8日 星期六

522颱風天的書局是個好地方!




嚴格說來,在我取得專業證照的時候,只有零星的而不算成熟的實務經驗,真正對專業開始專業深入,是甲方監造的工作,進入工地現場,親眼看一個建築物拔地而起,從舊建物拆除,開挖到新建完成,直到現在偶爾經過,會繞去看看現在充滿學生使用的建築物。而建築製圖的經驗與能力,卻是今年才開始。
颱風天沒什麼事,趁著空閒到書局逛逛。想找幾本實務的書籍看看,最近對「建築設備」起了很大的興趣。建築設計,如過只是在決定外牆、隔間牆、柱樑位置或是樓版屋頂高度,那顯然太過淺薄。可惜的是,我以前真的曾經這樣想,大四我甚至曾經幻想,公司會配一個繪圖工程師給我,協助我作設計。後來我才知道,案件負責人是從頭到尾的。還好在現在的公司我還是硬凹了一個老手當我的「導師」。全公司的人除了老闆以外,我大概都問過,施工圖怎樣表示,管道間到一樓樓版怎樣處理,粉光之後地磚的附著力會不會減少等等。不過,專業知識顯然知道太少。
構造施工和估價,相對上比較好理解,坦白說,畫施工圖的過程中,在構造上我有一些想法或認知上的成長。和消防技師、結構技師、電梯廠商的協同配合上,他們給了我一些意見。(我最近對一個電梯廠商比較不好意思的是,建照圖說的詳圖服務過之後,營造廠沒有找他們後續服務。)不過,建築設備對我而言還是一個相對上較不足的一環。空調,水電,升降,電器等等。最主要的原因是,建築設備通常是,選擇規格產品後安裝上去的,而不是設計上去的。大多數建築人對建築設備的產品得理解可能僅是一個概念,「委託」之後就沒有事情。也許這是常理,但我相信有更多得理解,可以協助我在設計上更協調融合。本來是想找一本「建築設備概論」之類的書,莊嘉文、陳啟中的書都寫的不錯。瀏覽之後,莊嘉文前輩的書比較適合考試,陳啟中的書比較適合實務理解,尤其是電氣這部分,剛好是我最近很想理解的事情,就買了陳啟中這一本。然後在旁邊發現一本構造方面的書~「營造與施工實務」上下冊。

在看見這兩本書之前,對於構造的理解,我完全是讀吳卓夫的「營造法與施工」上下冊,大多建築系學生在一二年級左右會買的書籍,通常會是在準備建築師考試的時候才認真閱讀,甚至滾瓜爛熟,說他是構造科目的聖經,一點也不為過,開始工作之後,發現對實務而言還是不夠,在擔任監造工程人員的時候,我買過「建築失敗案例」,有「結構體篇」和「裝些工程篇」。我覺得寫的很好。今天發現的「營造與施工實務」上下冊,仔細翻看,我發現寫的也很好,仔細一看作者正是前述「建築失敗案例」的編譯者石正義。有實務經驗的人寫書和學術背景的人寫書,我覺得最大的差異在於,實務者寫的書,往往真的比較能夠寫到我的需求,於是又敗了這兩本。
在專業上我有很大的責任是要再精進。同事開玩笑,我的職業學程是和別人相反的,當他們在專科操練「施工圖的時候」,我可能在學校侃侃而談設計概念。進入事務所之後,3D輔助完成設計,業主定案後,我卻在剖面詳圖上匍匐前進。同事說,之前同事進來,都先畫剖面圖開始,後面才接觸設計,然後接觸客戶。不管對公司會對自己,趕快跟上其他人的速度和能力,是最重要的事情。
颱風天,在小書局敗了3000多塊,唉!我現在可是才剛剛開始存錢階段內!嗚嗚!真痛,不過想想,也算值得!

沒有留言: